第344章 津门炮台终成事,演武之下附实情(下)(1/2)
也是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了,为何六部全力配合军部的建制。
却见弘治皇帝双目如电,冷然扫过这些个侍郎们:“此言……朕当谨记,尔等亦当谨记!!”
随后用着轻柔的语气道:“去岁,张小公爷在江南遇倭……”
就这么将那些个民船掀起,再狠狠的砸下。
这些个侍郎们听得弘治皇帝此言不由得目瞪口呆,而弘治皇帝则是继续道。
这些个侍郎们这才猛然醒悟过来,为何朝堂上刘大夏、马文升二人对于弘治皇帝很多处置不闻不问。
简单说就是许宁自从成年从军以来,经历大小一百多次作战、身上各种战创二十七处。
这巨大的威力直接让现场的这些个文官们目瞪口呆,好些个文官们傻呵呵的看着那泛着雪白的浪花……
“竹楼公所谓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乃是朕亲自授意!!”
最终才去到了许宁的将府节堂内,坐下休息。
回去后又被任命为新军操练总使,有着虎头老国公的提携之恩、再看过小公爷阵斩之姿。
果然,这次许宁抓住了机会跟着虎头老国公斩首数千级。
“三宝先生曾上书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翻阅着手中的卷宗,再听着汪直轻声细语的娓娓道来。
弘治皇帝感慨,果然是国之利器也!朕砸进去的那些个银子,真真是没有白费。
他爹许贵很牛批,景泰年多次击退鞑靼袭扰。
说起来这许家也是累世武勋世家,祖上乃都指挥同知、永新伯许成。
“朕知道,诸位都在腹议朕为何偏袒竹楼公。”
从炮台上下来,弘治皇帝带着一众文官们先是在许宁的引领下把炮台的其他地方都看了一遍。
王越、汪直倒是也觉着许宁合适,当年虽然许宁跟汪直确实不和来着。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难怪啊!难怪戴义不顾这些人的生死,必须要抢建炮台、安置火炮。
人家的舰船都已经抵达帝国海疆了,甚至小股斥候都能打死千户。
甚至还有抢入敌营夺回战马之举,后来英宗复辟他就被调回京师又调往金陵。
只有立下军功才能洗刷他身上的曾经的污点,否则的话他只能是在京师位置上终老。
“此事算是暂时得以安稳,但那些欧罗巴人发展如何朕依旧不得而知!尤其其水军!”
成化十八年的那次大败,倒也不能算是他的错。
但炮兵们却早已经按照操典上的流程,开始用一桶桶准备好的桐油洗刷整尊火炮。
想到那达达尼尔重炮已经是人家数十年前就铸造出来的,这些个侍郎们顿时不寒而栗。
这位老将对于张小公爷倒是很服气的,也虚心求教。
自己亲自阵斩三十余级,可谓是老当益壮。
去救援张小公爷的骑兵中便有他的身影,虎头老国公既然是管京营自然是知道谁有真本事。
数十年过去了,神特么知道人家都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滋滋滋~~”桐油浇灌在火炮上那浓烈的味道,还有那声响终于是让文官们回过神来了。
那些没有被直接命中的民船也好不到哪儿去,好几艘直接被炮弹掀起的滔天巨浪直接打翻。
却见弘治皇帝看着这些个朝臣们,沉声道:“朕接下来,除了铸炮还将加强水师!力求可御敌于海疆外!”
这些上面很多还是经过了军械营造局大匠们的分析,甚至有不少写写画画的痕迹。
皇帝都这么说了,虽然有文臣愤愤不平但在三大学士和尚书们的示意下也只能告退。
性格沉稳刚毅且守官声廉洁,爱惜士卒经常施恩又不屑于为了仕途而幸进。
这许宁边是后来那位正德朝嫉妒王守仁对其万般排挤,并逮捉窘辱伍文定的许泰他爹。
文官们愣住了,弘治皇帝亦没有下令。
不赶紧把这炮台、火炮安置好,恐怕陛下在京师都睡不安稳吧?!
“走吧!到下面去看看。”
说着,弘治皇帝便率先缓步在此处炮台负责的少将许宁许志道的引领下离开了炮台。
得操练新军、得组织工匠,尤其是要重用工匠、使他们识字计算。
可惜路上染病去世,英宗因此痛惜罢朝三日致哀。
“寇以十余人为诱,太监蔡新部骑驰击。宁将士争赴之,遇伏大败,死者千余人。”
弘治皇帝背着手,轻轻的摘下自己的耳塞转过身来望着这些个文官们道。
“宁束发从军,大小百十余战,身被二十七创……”
都特么要闹到亡族灭种了,谁还管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啊。
在剿灭松潘而山都掌蛮族叛乱中,连破四十余寨斩首千余级、俘虏八百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