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要求照常饮食,并拒绝继续苦行,这一举动令他的门徒大为惊骇。他已经意识到,一个人要寻求到真理,必须借助于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大脑。这一想法是与印度当时一般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门徒纷纷离开他,意志消沉地返回贝拿勒斯去了。释迦牟尼只好孤独地继续着对真理与知识的探索。
解决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进展的过程总是很缓慢,并且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甚至自己都很少意识到它的进展。释迦牟尼就是如此。当坐在河畔的一棵大树下进食,释迦牟尼达到顿悟的境界,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传说,他继续端坐在树下,又沉思了一天一夜,然后才起身,到世界各地去传播他领悟到的宇宙真谛。
他又来到贝拿勒斯,找到了曾弃他而去的门徒,向他们传布自己的新教义,并重新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在贝拿勒斯的皇家公园盖起了小屋,开设了一所学校,向前来求知的人们传授真知。
释迦牟尼的教义以他亲身遇到的一个问题为出发点,即作为一个幸运的青年,“为什么我不能感到完全的幸福呢?”这是一个属于内省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其它的那些问题,比如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对外在宇宙问题的坦率无我的探究,以及同样无我的造诣达到顶峰的先知对希伯来人民的道德启示,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位印度的导师,没有忘记自我,而是全神贯注于追求自我和消灭自我的探求中。他教导,一切痛苦都源于自身的贪欲。除非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他的生命注定多灾多难,结果必定悲惨。人类的贪欲大体分为三种主要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罪恶的。第一种是食欲、贪婪和一切感观上的欲望;第二种是利已的个人永生的欲求;第三种是个人的成功欲、名利欲和贪欲。为了避免人生的种种不幸和懊恼,必须克服这几种欲望。当这些欲望被克服了,自我意念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样灵魂就可以获得安宁,就可以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释迦牟尼教义的核心内容,诚然,这是一种极为精妙的形而上学的道理,但却不如教导人民不畏不惧公正地去了解事物的希腊训谕,以及劝戒人敬畏上帝施行正义的希伯来教义那样容易理解。甚至于连有些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教义。这就不难理解,当他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