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百官们为了斩或不斩王振这件事而争论之时,乾清宫却一如往常,该吃吃该喝喝,似乎根本不在意王振的事情。
内阁首辅曹鼐、于谦等官员也着急了,三番两次的入宫求见,但都被郑三月给挡了回来:陛下最近心情不好,对于王振一事自有决断,请诸位静候消息吧。
而王振的那些党羽得知之后,却颇为高兴,以为皇帝还是很信任王振的,所以,他们就更加肆无忌惮的站在王振这一边。
就在百官们以为这件事,很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时,宫中的一道圣旨作出了最后的决断。
郑三月奉旨带着东厂的人,让躲藏许久的赵云散(王振心腹,以前在东厂任职)出面指证了王振,随后就将王振打入了天牢。
王振被抓之前,还苦苦哀求:郑公公,求求你大发慈悲,让我再去见陛下一面。。。
而皇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北境前线的战事紧急,不必为了王振的事再拖延下去了。
虽然瓦剌、鞑靼、阿鲁台等部的大军还没有集结,但他们既然已经对大明宣战了,那么这一仗,无论如何是避免不了的。
朝廷要备战,自然就得准备大笔的银子才行,而王振的财产就是这笔银子的来源。
二是王振的党羽基本上都已经浮出了水面了,剩下的一些四品以下官员,也都成不了什么气候,以后再行清理。
抓捕了王振之后,就能顺便将他的那些主要党羽一网打尽,既可以立君威,也可以敲山震虎,让孙氏一族那些将领无话可说。
在王振被抓之后,他的那些党羽也没有了底气,一部分人为了自保,闭口不言,一部分人为了利益,决定“弃暗投明”,纷纷站出来指控王振的诸多罪证。
还有一部分人,仍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居然想着保住王振一命。其中的为首之人,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了。
自从五军都督府被兵部接管之后,孙氏一族的将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威风。马顺眼看着孙景林这个靠山已经失去了作用,所以,他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王振这唯一的靠山上了。
得知王振已经被抓入了天牢,马顺还是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