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神,为大邺的盛世开疆扩土。
突厥灭国,突厥原本幅员辽阔的疆域由大邺和大蕃占领,若按照三等分,大邺占三分之二,大蕃占三分之一。
两军对垒,大邺军哪怕只剩下八万,也是经过战火打磨的八万精兵,只是站在那儿便似有虎狼之势铺面而来。
同样是耗费国力支持的远征,但大蕃不敢跟大邺开战,极麻利地提出议和。
当大蕃议和的请求传回京都时,旸帝和满朝文武就议和的条款争论许久,也列出许多要求和标准。
步子不能迈太快,太过劳民伤财,大邺只愿意反击,也并不打算成为侵略的一方,是以没有与大蕃大规模开
战的想法。
但是,大邺不惧大蕃。
旸帝只一句话,“裴卿让大邺的公主不必受和亲之苦。”
只有裴君一个将军如此强势,也有强势的资格。
谁都会让步,裴君不会,她以大邺的利益为先,分毫必争,绝对不会让大邺本该得到的利益拱手他人。
旸帝显然极其信任裴君对大邺的忠诚和无私,不过他没有将压力转嫁到裴君身上,而是按照重臣所谏亲自手书一份旨意,并且派了一队议和使臣前往前线。
使臣宣旨,议和由元帅裴君主持,又代为转达了旸帝的期望以及大邺能够接受的最低标准,奉上细则和要求,便退至一边,全权交由裴君做主。
几年前在京城的裴君,是内敛的,众人第一次见到战场上的裴君,那一身煞气如有实质,连站在对面都仿佛随时会有刀锋刺面。
他们原本有许多话,真正当着裴君的面,无一人敢言。
裴君翻看那长长的折子,只淡淡地问了一句:“若大蕃不同意我的和谈要求,我能打吗?”
使臣们面面相觑,最后为首的官员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建议:“裴将军,还是不打为好……”
裴君又问:“如果我想要的,打了才会有呢?”
“这……”使臣头垂得更低,吞吐道,“这……下官不敢……”
不敢答。
也不敢阻挠。
裴君明白了,交代亲兵安排使臣们去休息,然后收起折子仔仔细细地研究起突厥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