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上等的碧螺春就行了,对了,你是怎么看出我们是从天朝来的?”
“父亲,那么是不是未来的巴尔干也必须要像这里一样?”
“客官要喝什么茶,一瞧客官您的打扮就知道你们肯定是从天朝来的,肯定是喝天朝茶,我们这里上好的碧螺春,还有……”
摇摇头,小二说道。
小二的回答,让朱明忠打量了他几眼,然后点头说道。
看着窗外的那些路人,无论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来。他们和内地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欧洲却不一样。朱明忠对儿子说道。
“想必你学官话的时候,肯定没少用功吧。”
“公子,一看先生和公子气宇不凡的模样,那肯定是天朝人物,小邦寡民是绝不会有先生公子这样的人物的……”
作为宁靖郡国的王城,这座城市并不大,人口不过区区数万,瞧着与大明内地的县城无异。不过即便是如此,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朱明忠仍然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
数千年来,这个词渗透并影响着整个东亚。这个词汇象征着文明、象征着开化,无论是日本,亦或是朝鲜,都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
“回先生,小的是本地人。”
民族融合的前提是文明的认同,而文明的认同通过教育就可推行。在大明的西南诸省如此,在交趾同样也是如此。
在小二离开包厢后,看着神情不太自然的儿子,朱明忠笑着问道。
“也谈不上受罪,我们是明人,自然要说官话,要不然大王说什么我们听不懂,我们说什么大王听不懂,这样即便是官府说我们是明人,也没人把我们真的当成明人,客官,只顾得说话,忘记给您们要茶了,您们稍待,我这就去给你们把菜送来……”
“似乎衣裳与内地有所不同,尤其是女子的衣服,似乎、似乎大都是广领……”
茶馆的伙计一见有客人上门,善于察言观色的伙计连忙招呼着。
“其实,从汉代起,汉家女子的衣裳大抵上都是以广领为主,唐代更甚,宋代服饰沿袭唐代,所流行的也是身前半露的广领服饰,高交领服饰是金人带入中原的。宋灭亡以后,汉衣受金蒙女装影响才告别的低领。封建诸夏于南洋,南洋四季皆夏,所以,适合北方苦寒天气的高交领女装不为百姓所喜,所以类似唐宋时期的广领服饰就开始于诸夏流行,后来又传至诸夏,现在于内地也颇为风行,不过,这也算是回归正源吧……”
指着窗外的路人,朱明忠看着儿子笑问道,
摇摇头,朱和垊反问道。
内地像是两广、福建等地百姓更习惯说方言,这一次途径广东、广西时,对于当地百姓说方言,朱明忠可谓是深有体会,甚至许多火车站的员工,也只能说方言,否则就无法与当地百姓沟通,反观在这里,许多人都说着发音有些生硬的官话。
华夏!
广府话、广西话以及官话在街上混杂着,偶尔的还能听到一些土语,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听到官话,尽管许多人的官话说的并不流利。不过即便是如此,也让他倍觉欣慰。
可事实上,在东亚藩篱之中,受华夏文明影响最深的却不是日本或者朝鲜,而是位于天南的广南,也就是所谓的“安南”、“大越”。从秦始皇遣赵佗领五十万大军征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再到汉武帝征服南越设立交趾郡。直至唐代,交趾与内地无异。
“不,完全没有那个必要,毕竟那里截然不同于这里。”
“不过,这里应该更宽容一些,毕竟,这里的百姓千百年来一直受汉风影响,在习俗上与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秦、周、桂等国,推行的教化更严厉一些,毕竟,必须要有文化上的认同,才会让他们认同华夏,认同大明,而语言、文字的认同,又是所有一切的前提,只有通过文明上的认同,将来,这里的人民才会真正的融入大明。而这种文明上的融入,大概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说官话、习汉字、从汉俗,如此推行几十年后,他们身上土民痕迹就会完全消失,就会变得与明人无异,到那时,就不分华夷,所有人都融合为一体,而这种认同基础就是语言、文明,对于诸夏各封国的国主而言,他们以少统多,想要做稳天下,就必须加强文化上的认同,在文化上强制认同的同时,通过联姻开成血统上的融合,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属于他们的国体,甚至文明……”
“这里的人相貌上与我们是相近的,血统上文化上也是,但是巴尔干,那里的人和我们截然不同。同样文化上也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受我们影响的巴尔干,而不是一个华夏化的巴尔干。而且,至少在未来200年内,我们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却可以影响他们,他们接受我们的文明,接受我们的影响。”
“你看,他们与内地百姓有什么区别?”
“自秦汉始,交趾并入华夏,土民耳濡目染,渐入汉风,千年政教,用夏变夷,今日此地土民与汉民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