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爷,你莫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主意?”
李老四直截了当地说道。
“哎,看样子,这场雪,下不了几天了。”
多克明耐心地说道:
“那咋弄?总得听军命吧。”
“老四,你听听……我这话里头,可能听出来旗人的腔调……”
看到前面过来的巡丁,多克明没有再说话,庆阿和李老四赶紧假装赶路,继续往前走着,三个人走的很快。
“哎,我说,两位爷,你们是糊涂,咱们是逃命,拖家带口的,即便是打,恐怕也占不了便宜。人越多,就越容易出事,这事儿,要是这么办的话,肯定是办不成的!况且,你想想,上千人甚至几千个人就那么闯进波斯,到时候,官府又岂不会派兵过来?即便是咱们逃到了南边,那么多人一起逃到周国,别人就不会刨根问底儿!”
投降吧!
所谓的政策变化,实际上,只是从最初他们所以为的“赶尽杀绝”,变成了一种比较灵活的对待——只要他们愿意投降,明军就可以接纳他们。
“是,老爷。”
多克明接过话,又继续说了起来。
“对!多爷说的对,四爷,你要是一起走的话,有你在那招呼着,人家肯定不会怀疑的!”
“十成!”
“你小子家是北直隶的吧!”
李老四的反问,让多克明沉默了一会,然后闭得紧紧的嘴张开了。
当然,这种接纳并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对于投降的人员将会加以甄别,然后再以法律处之。至于将会如何惩罚,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投降的清军也不知道他们将会接受甄别,会加以审讯。他们只是看到了生机——一线生机!
众人眼巴巴的看着李老四,想要从他那里听出他的办法,不过李老四并没有立即回答他们,而是咽了口吐沫,然后说道。
“四爷精明,确实不是我想出来的。”
即便是到了天涯海角,大明会不会放过他们,都尚在两可之间。
“你打算和他们一起逃?”
绝望!
李老四一声不出的提着火铳,他只是默默的走着。
其实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绝望,现在之所以如此绝望,归根结底,是因为大明对待他们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多克明游说李老四的时候,原本还反对的庆阿赞同道。
李老四笑了笑,但笑的很不自然。现在是什么样的处境,他们又怎么可能不知道,但是除了认命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法子呢?
“我想过了,只要逃出靖南,然后往南逃,逃到波斯,从波斯逃到海边,从那里上船,然后再逃到周国,就是吴三桂的周国,有几个月下来,咱这头发也能长出来不少,那边不像其它地方,到了那,就冒充汉人,张王赵李随便姓上一个,到时候,咱可就是汉人了……”
大家伙儿都知道,在这个时候人多了反而是个好事儿。毕竟人多了,那些土匪强盗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
“你有几成的把握。”
“不麻利?那也没法子,谁让他们天天和那些个土人混在一起!”
“你这话,说出去可是要杀头的!”
李老四接过话说道。
至少。总算又能再多活上几天了。
多克明看来不是哥,是聪明人,他既然能想出这么万全的办法,肯定是身边还有其他人。办法肯定也是别人出的。
“只是真把我当成邯郸人可不成,别人说错了话没事,指不定,我说错了话,到时候,可是要丢性命的。什么我都不怕!可我就怕自己说错了话,到时候,非但自己没了命,就连家人也没了命!”
在巡丁们走过去之后,见他们已经走远了。多克明仍然用语气有些慢地邯郸话说道。
庆阿看了看李老四,又看了看多克明,然后问道。
庆阿和李老四有些紧张地说道。有些话可是不能说的,说出来,那肯定是要掉脑袋的。
“不管你怎么逃,也不管逃到那,你会说邯郸话,你家的那婆娘会吗?孩子会吗!”
原本那些自知必死的人们。在看到了这一线生机之后,他们做出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于是乎,从安集延清军投降之后,就不断的有清军献城投降。
“其实,逃跑这事我也想过了,这人多不行,人少了也不行,多了,麻烦肯定也多,少了,这几千里逃下去,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
这是一场数十年不遇的大雪,即便是在前些年冷极了的冬天,这样的大雪也是极为罕见的。突如其来的大雪,立即拖累了明军的脚步,让他们的后勤辎重部队的运输受阻,甚至让军队陷于混乱,有的部队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停止向靖南推进。
生机那怕只有一线,人们也不会错过。
看了一眼李老四一眼,多克明说道。
一个看似无奈,却又极为现实的选择摆到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