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4章 私心(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如果不是甲申天变后奔波于各地,习惯了步行,方以智恐怕很难跟上陛下的步子,陛下走路很快,当年在东北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京官大都喜欢在公园里跑步,后来陪陛下在宫中逛过一次之后,他就知道了原因——他们害怕跟不上陛下的脚步。

    这座占地面积庞大的园林式皇宫,拥有绿色的草地、树木郁郁的小森林、林间庭院,而且还有可以泛舟水面的湖泊。早年移栽的树木早已经长得枝繁叶茂,当年的小树也变成大树,也正因如此,皇宫才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皇宫中的御苑,倒不如说是御苑中的皇宫。

    看着方以智,朱明忠长叹道。

    “晋王在南京!臣担心间谍会不会铤而走险,以晋王为目标,制造混乱,然后趁乱出逃……”

    而这一切,正是朱明忠所渴望的,沉寂而没有竞争的华夏文明,需要注入竞争的活力,只是代价是什么呢?

    作为大臣的方以智立即为陛下出谋划策,以化解那种“父子恐今生不能再相见”的痛苦。

    尽管御苑中的步道,可以供马车行驶,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朱明忠还是会选择步行,在他看来古代帝王之所以短寿,和他们很少锻炼身体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穿越到这个时空的二十几年来,他从未曾停止过锻炼身体,跑步或者划艇是日常的锻炼,而步行则是一种习惯。

    明朝中晚期的政治体制和思想道德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非常特殊的,国家的治理已经逐渐由文官阶层来完成,皇帝在行政管理上的权责越来越少,逐渐的成为一个大臣用来争取的工具和道德象征,通俗的说就是,当大臣们意见一致的时候,皇帝就可以丢到一边去了,大家这个时候最不喜欢皇帝出来干预任何事,否则有成为暴君的危险;而当大臣们有意见分歧的时候,皇帝就被拿来做最后的裁决人,大家这个时候最希望皇帝出来为他们撑腰。否则有被骂为懒惰的昏君的危险。同时,大家还要求皇帝要做道德的典范,孝,仁,礼,信,勤,义缺一不可,否则也有被骂为昏君或者暴君的危险。在某种程度上,大明皇帝实现了古人所理想的“圣天子垂拱而治”。当然,这也是最后大明陷入党争,最终导致亡国的原因。

    当然,并不仅仅只有澳大利亚,还有北美,甚至还有南美的部分地区,在未来都将成为大明的封藩所在,只是这种封藩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三百年间,国事皆操之于大臣,大臣重党而轻国,至天子独断而晚矣。”

    “卿所言甚是,立即电告南京镇守府,命其派一队兵过去保护晋王。”

    作为皇帝的他,只需要作好船长就行。但是,船长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就是必须时常提醒大臣们一个事实——天子独断!

    “注意别太过扰民就行了。”

    这也是朱明忠准备让太子在合适的时间,去海军服役,出任船长的原因,船长负责一船难包括自己的生死,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决定着自己和整船人的命运,这一点与皇帝相同。

    对于在另一个时空中,“享受”了甲申天变的后果的朱明忠而言,他甚至比这个时代顾炎武等主张分封以化解“风险”的人,更希望通过分封来实现华夏文明的第二次扩张。

    晋王是他的次子朱和域,年前刚刚奉命就国,两年前,十六岁的皇太子朱和嘉奉命监国京师,以皇太子的身份为天子守边,而去作为皇次子的晋王朱和嘉,也就国南京,作为皇位的顺位继承人,他需要等到皇太子完婚并育有儿子之后,才能就国晋国——晋国位于新夏西北部,国都新田位于金湾内。

    “臣已经电令南京巡检署派人过去了,陛下若不放心,可命令驻城外的府卫进城。”

    随口说了句话,朱明忠又手指着远处的小湖,然后说道,

    也就是在前几年,他才找到一个平衡。在大多数时候,他都不去干预内阁大臣们做事情,因为他知道,那里面比自己强的人多多了。

    “谁不是父亲?为父者,谁不愿意将来子孙绕膝,谁又愿意看到子女远赴海外,甚至今生再无相见之日?”

    在方以智说话时,朱明忠的眼睛却朝着另一个方向看去,打量着周围的景致,嗯,这里的景色不错,可以考虑在这附近建一座园子……

    只不过与普通人的步行不同,步行时身后十几丈外,却跟着一辆轻便马车,还有几名女官。

    大明就像一艘海上的巨轮,作为船长,他只需要掌握好大方向,然后有内阁掌舵,有高级船员指挥水手操帆、用炮,从而保证船只的安全航行。至于船长,他可以船长室在看书、看海图、睡觉。甲板上的粗活、重活是其它人做的。

    而这六座城市所对应该分别是晋、楚、韩、齐、魏、赵六国,而六国的封地,也是朱明忠精心划分的,借鉴了后世澳大利亚的分划,只是将西澳大利亚以南纬25度分为晋国、楚国。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无论是现在或者将来,就像晋国,金湾一带拥有澳大利亚最好的牧场,那里出产的马匹是南洋等地的抢手货,百年之后,那里的铁矿同样也会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