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3章 强迁(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一声“扒了”,让张田丰的脸色猛然一变,面色煞白的他,喃喃道。

    而且,官府还在告示上许诺,每个人都还可以领取到一些盘缠,如此何乐而不为?所以,这部分也费不了多少口舌,说走便走了。至于后一部分叫花子们,那简直就是天上掉绣球的大好事,尽管他们中一些人过惯了不劳而获的日子,可官命难违,对于这些人他们不愿意走的,都是由巡捕、兵卒直接拿下,然后送上移民的队伍。

    “撞开!”

    “调兵!现在陕西可是有十几万大军在这!”

    当然,除了这些外乡人、乞丐之外,还有无地、少地的百姓也在这一行列中,只不过与前者必须迁移不同,后者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从迁民告示贴那一天起,各地官府,每天都有人去办理移民事宜。

    “不迁,就是死也不迁,要死,也死在咱们米脂!”

    “你家几口人?”

    衙役从地保手里抢过户口册子,哗啦啦一阵乱翻。

    衙役被门后的人这么一怼,立即变成了哑巴,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两名巡捕走了过来。

    一边说,一边磕头道。

    可是任巡捕衙役们怎么吆喝,就是没人理会,不到迫不得已,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着实之下,那些留用的衙役立即急了,只好搬出移民法规。

    在他的喃语声中,院子里的妇孺哭成了一片,他们都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不过只是说了一句话,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那巡捕又去敲了下这家的门,然后说道。

    “这些我可管不了那么多!皇帝有旨意,该迁的必须要迁,想躲也躲不过,想逃也逃不了!现在好说好讲的,不迁,等到朝廷派兵来了,可就不像我们乡里乡亲的这么好说话了!”

    几天后,吏部派遣的县令和衙暑官员抵达了米脂,米脂的百姓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至少,没有他们想象中的报复。不过就在他们松下一口气的时候,官府下达了一个官命。

    敲了半天,好容易才有人把门打开。

    “是这家。”

    “回官爷话:小人是山西运城人,二十几年前为躲避战乱,逃到这里来。”

    隔壁的院子里传来了一阵喊声。

    兴乾七年四月初九,一队骑兵闯入了米脂县,在县城城门外,县丞和当地的士绅跪迎着来这些骑兵,这也意味着米脂重归了大明。

    “你是何方人氏?”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衙役们毫无办法,只好拉上各村的地保,带着刚刚登计的户口册子,挨家挨户地敲门。

    吏员看了他一眼,在问清了他家几口人后,便在花名册上将对方的姓名、是男是女、年龄生辰、家乡籍贯,一一记个上,并且在姓名下面按个手押,然后说道。

    即便如此,还没有结束,还要在他们手背上盖上一枚蓝色的印戳,上有一个“移”字,他们接下来沿途吃饭,都要凭这个印,打完印之后,才可以到第二张案桌前领取银元券。

    “要迁你迁去,孙子才迁哪!”

    “奉大明皇帝的圣旨,你家要迁五口,留一口。”

    “按照朝廷移民法规,移民不绝人嗣,两丁之家留其一,两口以上,无论多少,只留一丁!该迁的一个不饶,想躲也躲不过,想逃也逃不了。有不从者,流徒千里!”

    “开门!我是县里的巡捕!”

    到了七月,就在百姓们已经适应了大明的统治,重新蓄发并且开始在那里对来年充满憧憬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登计”法这只是为了进一步移民作准备罢报。

    那巡捕面无表情的盯着他,然后冷声说道。

    “继续通告各乡,通告五天之后,再拉上各村的地保,带上户口册子,一户户的通知。”

    怎么现在,所有人都在要迁出去?

    听到巡检队长的报告后,孙玉民这位刚上任几个月的米脂知县,只是继续和县提刑使下着棋。

    怎么叫也叫不开,那巡捕倒也不客气,直接拿着户口册说道。

    那人一听就把门猛的一关,然后隔着门嚷训道。

    官府的告示一贴出来,往日曾是那么热闹繁华的洪洞大街上,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百姓们都躲到了家中,他们的脸上尽是不可思议的模样。

    “还有左右邻居,一并全迁了,给他们一个时辰的时间收拾行李,要是有人敢不从!”

    官府没有太多的解释,百姓们也有这样的误会,但是于大局无妨,即便是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恐怕也是为时已晚了。

    “咋,咋能这样,咋能这样……”

    “就是,不迁!”

    提刑使下了一子后问道。

    “没事!”

    瞧见似乎犯了众怒。衙役就嚷嚷道。

    百姓们试图用关门来躲避这一样,但是那些个巡捕们却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挨门挨户地督促着。

    而对于本地的百姓来说,一下打发了这么多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