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人“返回原籍”,这陕西各地的百姓倒挺高兴的,毕竟外地人占的地可都是他们的地,这些外地人走了,那他们留下的来的地,可不就是本地人的了?
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出身,反正对于官府来说,这些百姓的迁出,意味着东北就多了近二十万百姓,至于这些欢喜着离开陕西的百姓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东北,他们甚至还以为朝廷会把他们安置中原,甚至想象着回到家乡。
“说迁就迁,这是那门子王法,这自古以为,都是皇帝不杀顺民,凭啥让俺们迁!”
这是怎么了?
见一个衣衫满是补丁的汉子走过来,案后的吏员便问道。
“张田丰,你煽动抵触朝廷移民令,现根据相应法令,全家三族内率强行迁移!”
“官爷,俺没、没有……”
随着衙役们敲锣打鼓的吆喊声的到来,人们赶紧关门闭户,一家老小都躲藏起来,大街小巷里霎时间变得空无一人,似乎他们觉得,这样关起门来的,就能够躲过这一切。
当地方官府张贴出《迁民告示》后,那些已经落户的百姓,或许对这里还有些留恋,有些难以割舍,但是后者却显得欢喜欢非常,尤其是当他们弄清楚朝廷是要赏地给他们,让他们到异地种田过日子后,从此可以好生过日子时,倒也没有什么犹豫,毕竟,对他们来说,去那都是去。
“快开门,再不开就砸了!”
“刚才是谁说的,要出张闯、赵闯的……”
本着由皇帝陛下钦定的移民法规第一步,是首先移出的陕西境内的外乡人。尽管陕西经历了崇祯大旱,经历过几年不雨的灾荒,上百万人成了流寇,数百万人死于灾荒,但是,这十几年,这里还算是风调雨顺,地广人稀,倒也吸引了不少从山西等地过来的百姓,这些外地人少说也有数万人。这些人,有的虽然已在此安门落户,娶妻生子,他们经过的十几年艰辛,省吃俭用的,也许置办了少许田产,过上了还算凑和的日子。但也有一些外乡人仍然过着居无定所,不得不沿街乞讨为生,当然这些叫花子中,还有不少本地人。
“啥事呀?”
“那上面不是写着嘛,六口。”
“官爷开恩,官爷开恩啊……”
衙役便大声说道。
“要是百姓反抗怎么办?”
自打移民告示贴出后,这陕西各地县衙的衙门前就设了两张案桌,委派了四五名衙役,专门为这些人办理移民事宜。按朝廷移民法规:每丁可领银元券十元。这些钱足够他们在路上的开支,还可以置办些新衣服新被褥,当然还有路上的食宿舍开支,其实,这块的开支并不大,毕竟,对于移民,官府已经有了计划,在沿途会向他们提供食物,等到了潼关,会让他们坐上火车,然后再上船前往东北。
在米脂也是同样,不过人数并不多,这几天,每天也不过只有十几二人,其中不少都是扶老携幼,拖儿带女的,挑着挑子带着行李,成群地来到县衙门前,他们大都是副贫穷潦倒的样子。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本就是逃难到了这,现只是换个地逃难而已,更何况官府还说过,到地方不但有田,而且有牛。
“派兵,你让他们派啊!当年逼出一个李闯,指不定又逼出一个张闯、赵闯的……”
对于朝廷而言,迁民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李闯的再次出现,把百姓从“地狭人少”的地方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饥荒暴发的可能,从而避免再出一个李闯。
下一个,可能就是河南人。至于到底是不是官府也没有追究,当年李闯在河南、山西裹胁了几十万百姓为兵,其中不少人都散落在陕西各地,如果不是官府的布告,他们会在这里的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最终,他们子孙后代会成为陕西人。
“朝廷有旨,陕西土地经过千年开垦,地力已经耗尽,即便是丰年,所收也不过勉强糊口,皇帝陛下开恩……迁陕西百姓于异地,分赏土地、发给农具、耕牛,每人发银元券十元,三年不纳田赋,既利国又利民……”
这边的汉子赶紧答道。
“喂,开门开门!”
那门后的话音还没落,巡捕就冷着脸说道。
脸色冰冷的巡捕瞧着这一院子的百姓,然后冷冷地说道。
这汉子连忙唯唯喏喏答道。
而对于本地的百姓来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这移民的序幕不过只是刚刚拉来,但是刚回到大明治下的他们,仍然如实的配合着官府重新登记户籍,而每每登记户籍的时候,巡捕都会提醒他们,现在大明已经不征丁银,所以没有必须藏匿人丁!为了让他们放心,甚至还让村里识字的秀才,把当年关内张贴的皇榜重新贴出来告知百姓,让他们放心的登计户口。
“知道,知道,草民知道了!”
“这是朝廷的王法!”
“直接绑了,他们移也得移,不移也得移!墨墨迹迹的,这样要办到什么时候!”
这一切办完之后,这些人就可以扶老携地上路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