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就再不清楚了。
这两人到还好说,最生气的却是公孙瓒。虽然升了官,可是现在幽州他能管辖的也只有西部几郡,还有一位上司刘虞,至于渔阳以东的郡县如铁板一块,他根本无办法控制影响,为这事公孙瓒几次上表,却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更为气恼的是皇上居然下旨将高勇攻占的周边土地作为他的名义封地,而让身为别驾的他无法插手。
至于刘虞虽然是皇族并且位居州牧之职拥有视察幽州所有地域的权力,但是自打上一次被高勇出兵所救之后,自尊心强烈的他一直无法理直气壮的进入右北平,而他派出的特使一进右北平就会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在专人护送下进入玄菟老城,没有一点机会接触外边的真实情况。除此之外,州府对东部几郡的合理合法要求全部得到满意的回复,而不合理的要求全部遭到拒绝。税赋、粮草每年按时送来,分文不少,还额外送给各级官吏许多好处,弄得州府大小吏员全都念玄菟、右北平的好,刘虞命令多被大打折扣或提前泄露。
此次大量移民涌向辽东,公孙瓒知道这是一个扳道高勇的绝佳机会,立即将情况报告给王允。王允得到如此珍贵的情报大喜过望,连夜觐见汉帝。汉帝刘宏听王允说到高勇在北方大肆攻击边族收留移民很有自立的倾向,当即光火起来,立刻请大将军前来,准备商讨对策。
旁边垂手陪侍的张让听到王允的指责后心底大惊,高勇正是他举荐的,而且其后更是不断收到钱财礼物。如今高勇已是张让等人的摇钱树,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失去。于是,趁王允在外等候的间隙进言道:“皇上,臣也曾闻听高勇收留流民、出兵边族,可这些都是好事啊!为何皇上要如此焦急不安呢?”
刘宏奇怪,问道:“爱卿做何解释?”
张让说道:“前几年的黄巾之乱便是因为流民无处安置贫苦难当才让那张角有了可乘之机,其后几年各地陆续发生暴乱也是因为这些无地流民。现在高勇招收流民到边地垦荒、让流民得到安置,不仅能稳定边疆局势,还能减少中原流民数量,这是为了大汉的安宁着想啊!至于那出兵边族,不仅能扩大疆域,也是扬大汉天威之壮举啊!”
刘宏边听边点头,一番言辞后喜上眉梢,忘乎所以道:“嗯!爱卿之言甚是在理!想不到高勇还有如此用心,看来爱卿推荐的都是国之栋梁啊!”遂立刻下旨要高勇一定消灭高句丽纳其土地扬大汉威仪!同时还是听取了王允的意见,谨慎的命令各地禁止百姓迁徙。结果后面的这一条导致官府与百姓的对立更加严重,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王允仅仅在殿外等候片刻,皇帝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大将军不用找了,反而是对王允一通大骂:“好你个王允!朕平日待你不薄,怎的你几次三番要陷朕于不仁不义!哼!罚你一年俸禄,回去面壁思过!”王允被骂得一头雾水,正要申辩。刘宏一甩袍袖冷哼道:“滚!”
失意的王允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一心为了大汉却要遭受如此待遇。郁闷至极的返回家中,回到屋内借酒消愁。这时一名绝美的少女推门入内看到面带怒气的王允轻声说道:“爹爹何故如此生气?”
王允抬眼见到是自己最喜欢的小女儿,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原来是婉儿啊,为何不好好休息?”
少女露出纯真的笑容说道:“看到爹爹的样子,婉儿无法入睡。爹爹可不可以告诉婉儿为何如此气恼?”
王允长叹一声:“还不是那个玄菟高勇,收留流民攻击边族……唉!跟你说你也不懂了!快回去睡觉。”
少女瞪着灵动的双眼问道:“爹爹,收留流民是不是给他们饭食?”
王允不知此言何意,反问道:“婉儿是不是听到了什么?”
少女眨了几下眼睛神秘的说道:“这是秘密!不过爹爹常说百姓有饭吃就不会闹事了,现在那位高太守给他们饭吃不是很好吗?这样将不会再死人了。”
王允摸着少女的额头无奈的笑道:“但愿吧!”而心中却有一丝隐隐的痛:“若是我亲生的女儿那就更完美了!不过,放心,爹爹不会让你受苦的,不会的!”
尽管封堵了陆路迁徙的方法,贫苦百姓还是想方设法通过海路来到东北。其中商人功不可没,虽然官府在处理好移民后会给这些商人补偿,可是大部分商人在商会的号召下拒绝接受,反而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没有官府他们也没有这样的地位,没有这样好的经商环境,所以做些事报答也是应该。后来在《商报》中,商会会长钱通也开始要求商人们多多为官府办事,为官府解忧。就这样东北的郡府与商人始终都处在一种良性互动中:郡府给予商人优良的经营环境,保证商人赚取适当的利润,商人因此安心经营,并且按章纳税,还时常义务修路、筑城等。
高勇接到圣旨时,整个东北已经平定半年之久。一月末只有少量百姓到达三江郡,但是进入二月,每天都有数千百姓到达辽东,随后被分散到各个郡县。到了四月时,已有近三十万百姓涌入东北安家落户,开始了幸福生活。不过也仅是这一短时间,后来朝廷圣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