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
甚至于到了南明时期,朝廷内部的党争依旧在继续。
明朝之亡,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亡于党争。
而这激烈的党争也是崇祯不懂权术,打破了权力的固有平衡而导致的。
最终成为加快崇祯王朝覆亡的推进剂。
……
屏幕上的画面消失,出现第二行金字
【治国无方略,经济层面,屡出昏招】
崇祯初年,大明面临着两个最主要的矛盾。
一是土地高度集中、赋役征敛苛重,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导致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二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造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却没有看到本质上的问题,做出一个具有实践性意义的规划。
反而在位十七年间,处于一种疲于奔命,头疼治头,脚痛治脚,朝令夕改的状态中。
这点从几个史料来看,便可以看出。
一是取消工商税。
当时,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支撑这些税总原本不是问题。
但这项措施出台以后,朝廷减少了重要税源,
原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二是加征三饷。
为了解决急剧增加的军费导致的财政缺口,崇祯连续加征“三饷”。
征收“三饷”这个杀鸡取卵的举措,
让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最终走上参加起义军的道路,
使小规模农民起义的星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三是裁撤驿站。
为了接待官员出差和传递军情,明朝在各地设有驿站,
在提高行政效率和信息传播速度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为了节省财政支出,崇祯不顾大臣反对,下令裁撤驿站。
这不仅造成了明朝各地传递消息的途径被中断,更是让中央对地方的情况丧失了知情渠道。
加上驿站的裁撤所能节省的经费有限,但却让数以万计民夫下岗失业。
其中一部分投奔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就是银川驿站被裁撤后投靠了农民军。
……
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第三行金字。
【无决事之明,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