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接收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5章 变相的支持国内的科研事业(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在华粮集团、长江实业等会员单位将目光对准围海造田工程的时候,卢永祥、叶秋燕等人纷纷地出现在了刘士卿的身侧,和刘士卿协商如何在千里眼太空望远镜项目上展开具体的合作。

    金刚硬钻具有良好的硬度和抗压性能,只要妥加利用,在辅佐以优秀的结构设计,是完全可以海平面下八千米以下深度的强大水压的,而选定在东海的那个第一个围海造田工程的地址,其还在大陆架之上,海水深度不超过两百米,金刚硬钻的抗压强度足以应付该处的水压了。

    不过用不到归用不到,千里眼太空望远镜上所蕴含的各种技术,还是让很多天文学之外的学科非常眼馋不已的,像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所采用的光学镜头,就是光学方面的科研人员极度眼馋的对象,何况还有千里眼太空望远镜多搭载的各种各样的科研设备,那可都是一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如果能够把这些设备所隐含的技术移植到其他相关领域,那么绝对可以极大的促进国内相关学科的巨大进步。

    如果按照这个规划进行下去的话,第一个水下都市正式建设完毕,大概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不过第一期工程如果顺利的话,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就可以见到成果了。那个时候,也将是银河互助共促会的会员单位确定自己花费一百亿华夏币购买百分之一股权的行为,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的时刻。

    卢永祥知道他的那些同事们是怎么想的,这些年中央财政划拨以及华夏科学院自筹的科研经费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太空的开发力度。长征系列火箭、人造卫星、神舟号宇宙飞船、天空一号空间站、嫦娥系列环月卫星等等,都是在国家支持下,国内的科研人员取得的一系列比较典型的成果。

    至于打桩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华夏国内已经掌握了非常不错的在大陆架上建设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技术了,只要把这项技术稍微的改造一下,就可以作为围海造田工程的主要框架。

    卢永祥的回答并没有超出刘士卿的预料,他接着说道:“第二个条件,在千里眼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之前,未经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准接近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更不准窥探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所包含的技术。”

    现在也不是跟刘士卿索要或者协商有偿取得相关技术的时机,卢永祥相信早晚有一天,刘士卿会想方设法的把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所蕴含的各种技术变成钱的。

    “刘总,你的意思是千里眼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之后,你不会派人参与到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的日常管理中吗?”卢永祥有些不解地问道。

    不管是三十多亿美元还是四十多亿美元,跟一百亿华夏币相比,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了,三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中间差了好几倍。

    刘士卿当初提出千里眼太空望远镜工程,卢永祥院士、叶秋燕中将是在场的。他们当初还为刘士卿的这个计划提出了不少的质疑,不过他们当初都认为刘士卿只是随便说说,十有八九不会真的要独自建造千里眼太空望远镜。

    如果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是批量制造的话,就连七十多亿华夏币都用不了,刘士卿有信心将成本压缩到几亿华夏币的范围之内。不过这也就是他胡乱地想想罢了,太空望远镜的数量根本就不需要太多,有几个在太空中漂着就足够了,别说百八十个,就算是同时造十个八个的,都是严重的浪费。

    “刘总,你先说说怎么个合作法吧?”卢永祥说道。

    “刘总,你确定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的造价真的只有一百亿华夏币吗?你没有故意报少?”本来卢永祥还多少有些担心刘士卿漫天要价,现在却又担心刘士卿故意把造价报少了,变相的支持国内的科研事业。

    相比之下,国内的科研人员还是最对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感兴趣,作为银河互助共促会的会员单位,华夏科学院、国家航天局、燕京大学、水木大学等机构都把目光对准了千里眼太空望远镜。

    孰料时隔不久,刘士卿就把这个计划在银河互助共促会内部抛了出来,招募合作伙伴。这就是说刘士卿不是开玩笑的,而是玩真的。太空望远镜的用途主要是对宇宙进行观察,能够用到太空望远镜的单位主要都是一些搞天文学的科研学术机构,天文物理学之外的学科研究,基本上很少能够用到太空望远镜。

    刘士卿本来就没有想过要靠太空望远镜赚钱,八十亿华夏币卖给华夏科学院,不但收回了成本,就连发射升空的费用也能够赚回来了,这对刘士卿就足够了。

    从科研的角度来讲,围海造田工程所包含的海上良田、水下都市、人造岛屿等环节,都有一定的科研价值,但是最有价值的,还是等到水下都市建设完成之后,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可以长期滞留海底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科研人员就可以就近的直接的对海洋生物、海底矿床等进行研究了。

    他们现在暂时都把千里眼太空望远镜造成之后,应该如何发射到太空的问题,撇到一边不谈,单纯的就研究、制造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的问题,进行谈判。

    华夏在这方面的进步是巨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