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祥的意思非常明确,也就是不看好刘士卿提出的千里眼太空望远镜计划,在他看在,这玩意儿有些不切实际,华而不实。
卢永祥点点头,“既然洪将军点名了,那我就说两句。刘总,咱们先不说千里眼太空望远镜所涉及到的技术是否成熟,哪怕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你算过它的制造周期和总体花费没有?
现在,咱们再算算别的账,千里眼太空望远镜体积这么大,使用当今的长征系列火箭,肯定是没有办法把千里眼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国家的火箭都比较苗条,腰比较细,没有欧美俄等国家和地区的火箭粗,就连勉强用来发射千里眼太空望远镜,都办不到,必须研究新型号的火箭,这方面的投资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当然,我不是反对建造太空望远镜,我认为咱们还是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做出成绩的,我的意见是咱们造一些小口径的太空望远镜就可以了,一米以下,或者一两米,两三米,都可以,足以满足我们在很多方面的需要了。如果一个不够,咱们就造两个三个。刘总,你觉得呢?”
无论是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比较,华夏虽然是全世界有数的航天大国,但是和占领着地球航天事业最高峰的美国、俄罗斯、欧洲相比,特别是与美国人相比,华夏还是有着不小差距的。不说别的,单说太空望远镜,天空一号空间站都已经上天建设多年了,可是国内新闻媒体鲜少有太空望远镜方面的报道。
“我设计的这台太空望远镜,叫做千里眼,它的主镜口径为八点六米,搭载有高敏度红外线传感器、光谱器等十几种专业设备,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一台太空望远镜。它的设计使用寿命为十五年,如果能够及时对其进行保养、维护的话,我想使用二十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刘士卿一边简单地介绍着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的性能,一边给卢永祥、叶秋燕、洪大磊和毕泉水四个人散发着一些资料。
无论如何,太空望远镜一定要建造,而且要发射升空,为银河太空的后续建设、研究做铺垫。如此一来,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银河实业现在根本不具备制造宇宙飞船的条件,无论是技术人员的储备,还是设备方面的情况,都存在着不足。
刘士卿想得很清楚,与其等到最后关头,再和国家、军方进行沟通,倒不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明白,和国家的科研力量一直来搞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制造。何况,刘士卿也有借用国家和军方力量打草惊蛇的目的。等到把欧美这两条蛇吓出来之后,还需要国家和军方帮着他遮风挡雨呢。
如果我们抛弃现有的手段不用,选择在卫星发射中心制造火箭的话,当地又没有这方面的设备,需要把燕京的设备撤除下来,运到哪里,或者重新购买一份。
而用飞机运输。飞机的平稳性又无法保证,一旦遭遇大气湍流,飞机颠簸,就有可能会对火箭造成破坏。何况,现在也没有地方能够找到直径这么大的飞机呀。欧洲人的空客a380,最大直径处也不过是七米多,和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的八点六的主镜口径差了不少。
在所有的太空望远镜中,哈勃空间望远镜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个,但却不是唯一的一个。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都先后往太空中输送过太空望远镜。这些太空望远镜的功能不一,一直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茫茫宇宙展开解读。
刘总,这么多的问题,不但花费多,而且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也多的让人挠头,造体积那么大的太空望远镜,对我们来讲,是否合适?这个问题,还希望你好好的斟酌一下。
对太空展开观察,不仅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建立整个宇宙的模型,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探测到太空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天象,为人类进行星际旅行,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线路出来。刘士卿虽然可以用信号接收器搜索到相关的资料,但是对这方面的资料,他并不敢百分之百的相信,毕竟资料是死的,太空活动是活的,谁能够保证银河联邦的相关记载,就一定准确无误,毕竟这玩意儿容不得半点差错。但凡是有一点错误,就很有可能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航天事业包含了很多方面的事情,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和空间站这四样高精尖的装备并不能够涵盖住一切,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整个航天系统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例如日本2006年夏天发射升空的第三代太阳观察卫星“阳光b”所携带的太空望远镜,主要用来对太阳进行观察,韩国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联合研发的太空望远镜,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世界上首次绘制出远红外领域的“全天地图”。
“我说各位,你们能不能别用这种眼光看着我?我瘆得慌。你们倒是表个态呀?”刘士卿有些郁闷地说道。
当然,也不能说国内的天文工作者们没有往这个方面努力,早在2001年神舟二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的时候,就搭载了一台轨道太空望远镜,但是无论从使用寿命来讲,还是从专业性、功能性等方面来说,这台轨道太空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