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汽车,以及其他几种陆空两栖汽车并没有什么技术优势,本来最有竞争优势的氢气动力,也因为氢气来源不容易,存储不方便,危险性相对比较大等缺点,而严重的阻碍了氢气动力陆空两栖汽车的竞争力。
这还仅仅是蓄电池的价格,另外每辆陆空两栖汽车所包含的专利和技术,银河实业要进行打包销售,一辆车要收取六百万华夏币的专利许可使用费。
相应的,银河实业在市场分享的问题上,也做出了一定让步。作为商品,银河实业制造的汽车想进入美国、欧洲和日本,有一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海关。像丰田、通用等公司,在本国都拥有着比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他们对本国政府进行游说公关,促使本国政府立法,对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可以重税,甚至是禁止进口,禁止银河实业到本国设厂,无疑也相当于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将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阻挡在了国门之外。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对银河实业来讲,自然也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做出让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当初在设计陆空两栖汽车的时候,刘士卿就考虑到了保密性的需要,为此制订了周密的设计方案。在采用模块坏的前提下,对几个最主要的模块,进行防破拆设计。也就是组装之后,除非是使用特殊设计的工具和拆分方法,否则的话,一拆就坏。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联合起来,一连拆了好几台高价购买回去的陆空两栖汽车,全都拆坏了,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摸清楚几个比较主要的陆空两栖汽车制造难点。当然,更主要的就是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是采用的电动力,核心动力来源是汽车内的蓄电池。
为了达成这个协议,参与谈判的各方,足足花费了一个多月快两个月的时间,从元旦左右开始谈,一直谈到了二月底,才积极艰难的有了一个各方勉强能够接受的成果。
银河实业开出了一个极高的价格。根据款型的不同,蓄电池容量的不同,出口价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便宜的一块蓄电池七百万华夏币,两块就是一千四百万华夏币,折合美元大概是两百一十五万多一点。一辆陆空两栖汽车至少需要两块这种蓄电池,也就是说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他们。如果用最贵的,一块蓄电池高达八千万华夏币一块,两块就是一亿六千万华夏币。
换句话说,光购买专利和蓄电池,按照最便宜的价钱进行叠加,就需要整整两千四百万华夏币,差不多就是三百七十万美元。当然,这个价格比银河实业推出的限量版陆空两栖汽车便宜多了,但是和银河实业推出的廉价版陆空两栖汽车相比,就没有什么价格优势了。如果再加上什么制造成本,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根本就没有办法跟银河实业进行竞争。
第一、在华夏、美国、日本、英国等汽车市场上。各方都承诺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从纯商业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分享全世界各地的陆空两栖汽车市场。
然而即便是在真空环境下提取出来了蓄电池里面的电解液,当对电解液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里面有数十种离子,这些离子那些可以进行化学能、电能相互转化的,也是相当相当不容易研究出来的,几十种离子放在一起,相互组合的话,可能出现的化合物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