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都很清楚目前最成熟、最具有竞争力的还是银河实业的陆空两栖汽车。他们联合起来,向银河实业施压,银河实业能够开放包括蓄电池在内的陆空两栖汽车的所有技术专利。
即便是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排列组合,很有可能也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才有可能把所有的化合物全都列举出来,而要把这些化合物全都制造出来,并且进行实验,没有个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夫,也不可能选择出来正确的,除非运气好到了极点,一开始就从那数以亿计的化合物中,寻找到了最正确的哪一个。可是这种可能性,必买了一组彩票,就中了超级大乐透的特等奖还要困难得多。
别看美欧日在当今世界,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得力的国家,但是他们真要是有需要的话,侵犯其知识产权来,也不在话下。要不然的话,就没有华夏多家百年老店的招牌和知名企业的商标被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抢注的事情了。另外,日本人偷窃华夏的景泰蓝、宣纸的制造机密,也是世所共知的事情。当然,这里面也不能全怪日本人,我们自己保密意识不强也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有人自己家中放着金银财宝,明知道贼从自己的家门口路过,还大门洞开,甚至笑着把贼往家里面引,贼要是不下手,那就不是贼了。
之后,与会各方又开始谈第二个问题,就是专利使用权的问题。陆空两栖汽车涉及到的各项只有银河实业掌握的技术,足有一百多,将近两百项。这里面的有些进行了专利注册,有一些干脆就没有注册,属于银河实业独自掌控的商业秘密。
从短期来看,去年,银河重工对外销售的一百辆所谓的2015款限量版陆空两栖汽车,其中有三四十辆就是欧美日人士购买的,如果让银河实业放弃欧美日市场,岂不是意味着要放弃非常大一块蛋糕吗?
这场以技术实力、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谈判,从一开始就进行的相当艰难。美欧日汽车制造厂都打着收好根据地,伺机反击的注意。谁都不像在陆空两栖汽车还没有正式在市场普及之前,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先机。
第二,在各个参与谈判的汽车制造厂所在的母国,本土企业享有合资权力,其他各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如果想进入母国设厂,必须要和本土企业进行合资,合资比例可以进行谈判,本土企业最多可以享有百分之五十的股权,具体股权比例靠谈判来确认。如果不设厂的话,单纯的向母国出口陆空两栖汽车,由本土企业进行代理销售,代理销售公司由出口企业和本土企业进行合资组建。此时,本土企业所占股权,最多不能够超过百分之三十。
蓄电池的技术当然不能够公开了,这可是能够引起重大技术变革的高新技术,银河实业在没有用这项技术赚够钱之前,是不可能将其的电解液配方公布于众的。当然,不公布技术,并不代表着不可以把这种蓄电池用于出口。
这种陆空两栖汽车专用的蓄电池,银河实业只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并没有申请制造专利和配方专利,但是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在拆解这些蓄电池的时候,才发现,这些蓄电池的防拆技术特别的损,也不知道银河实业往里面添加了什么物质,在空气中进行拆分的话,只要蓄电池里面的溶液稍有泄漏,马上就会自燃,现有的已知的各种灭火技术,都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溶液的燃烧,除非是在真空环境中,操纵机械手进行拆分,才不会引起燃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非常注意才行,只要这种溶液接触到了空气、氧气或者二氧化碳等气体,都会燃烧。
而从长期来看,当陆空两栖汽车普及下来,价格从高位回落之后,陆空两栖汽车的利润将变得比较薄,那时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大的销售量做支撑,而美欧日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银河实业如果放弃,失去的将会更多。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等他们把正确的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寻找出来了,那时候,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的造就满世界跑了。
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在研究以氢气作为动力的陆空两栖汽车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研究以油动力、气动力和油气混合动力为基础的陆空两栖汽车,此外,也在偷偷的拆解着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试图通过逆推的方式,来破解银河陆空两栖汽车的制造机密。
最后银河实业和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在如何分享市场的问题上,达成了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协议。主要内容有两条:
双方互不相让,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被逼无奈,做出让步。他们不让步也是不可能的,毕竟现在银河实业掌握着陆空两栖汽车最先进的技术,是这个新行业的领跑者、领先者,如果他们不开放本国市场,银河实业完全可以不跟他们达成协议,绕开他们,直接把陆空两栖汽车卖到他们国家。到时候,他们想把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阻挡在国门之外,就相当困难了。
在市场分享的问题上,银河实业也有自己的考量,不管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不进入美欧日的汽车消费市场,肯定是不现实的。
在技术上,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的氢气动力陆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