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坦克(2/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分科技人员认为,苏式坦克在较落后的部件条件下,在火力和防护方面并不比西方坦克差(当时海湾战争还没有爆发,因而对苏式坦克的防护力评价较高),苏式坦克的体积小、重量轻,因而认为苏式坦克总体设计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国情,希望走苏式路线(此时中国已通过某些途径搞到了T-72坦克的样车,有一种观点认为可直接仿制)。

    下面来分析一下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相比较的优劣,这样会对技术路线的抉择加深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按传统的坦克三大性能进行,即火力、机动和防护。首先比较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火力。我们知道,坦克火力可以包含主要两点,威力和精度。衡量坦克炮威力的最好指标是炮口动能(而不是很多刊物上经常比较的火炮初速),而衡量炮弹终点弹道威力的指标是能量密度,即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在同样的膛压下,火炮口径的增大和炮管长度的增长都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考虑到携弹量等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对现实威胁和预计威胁保持足够的威力即可。尤其是炮管长度如果过长,将使运动和射击时炮口章动过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应综合考虑内外弹道,总体优化。苏式125毫米坦克炮由于膛压较低,炮口动能只有接近8MJ,而德国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约10MJ,苏式坦克炮较高的初速是由于弹丸重量较低而致,由于弹丸重量较低,加之弹丸的长径比较小(分装式弹药和冶金技术的限制),空气阻力大,使苏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较大,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低,因而威力小于德国120毫米坦克炮。而较长的炮管导致炮口章动较大,影响精度。可以说德国120毫米滑膛炮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登峰造极之作,以美国和日本技术之先进,工业之发达,尚需引进其技术。至于精度,受火控影响。坦克火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观瞄部分和炮控部分,由于苏式坦克的瞄准精度差,炮控速度慢(炮塔旋转速度低。我们知道,炮塔的旋转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一对矛盾,旋转速度快,则精度控制难。火力反应速度快要求炮塔和火炮高低机的快速动作,而想做到又快又准那就要看水平了。我们说苏式坦克部件落后,此为一例)和精度低,加上前述的炮管较长,导致火炮的射击精度差(另外火力反应速度也较慢)。可以说苏式坦克的火力和西方坦克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再来比较机动能力。由于西方坦克的平均马力高(与T-72相比),所用的液力传动效率高,使西方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高于苏式坦克。而苏式坦克由于重量较轻,战略机动能力高于西方坦克(较易运输,道路和桥梁通过能力好)。最后比较防护。在海湾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苏式坦克的装甲防护与西方坦克是不相上下的,由于苏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小,中弹概率地,因而苏式坦克的总体防护水平高于西方坦克。但海湾战争改变了上述看法,海湾战争证明,由于现代火控系统的发展,正面投影面积小所减少的中弹概率是很少的(这是简单的统计学常识,例如精度是2米,那么50%的射弹会落在2米圆以外;但如果精度是1米,那么落在2米圆外的射弹不到10%),而苏式坦克的装甲已被证明抵挡不了西方120毫米火炮的射击(实际上1982年贝卡谷地的叙以战争已表明,装在梅卡瓦I型坦克上的105毫米线膛炮也能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但由于战争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湾战争更证明了苏式坦克的总体设计使其抗打击能力较低,弹药易循爆的弱点,当然这是后话了。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坦克设计人员对苏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差、战场机动能力差已有所认识,但对其总体设计持肯定态度,当然也有考虑到中国的工业水平、交通状况的原因,“三代坦克”的技术路线已经被确定,这就是参考T-72的总体布局,改装先进的火控系统(潜猎式稳像火控)和大马力柴油机(1200马力,似乎是德国民用WD396的改型),这样已研制成功的120毫米滑膛炮便不能被采用。公正地说,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是相当成功的,虽然膛压略低,但由于炮管较长,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和德国120滑不相上下,由于有色冶金总院和钢铁研究总院都突破了脱壳穿甲弹的高性能钨合金技术,穿甲能力达到或接近德国120滑的水平。有趣的是,120滑的命运和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命运有些类似,都是由装甲兵首先提出,然后被炮兵接收过去。120滑的最后应用是利用83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发展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至于在阿布扎比展览会上展出的MBT-2000是用了何种火炮尚需进一步的资料方能断定)。

    1992年,在德国的《军事技术》杂志上刊登了一副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照片、被称做90-II式的。仔细分析这张照片,便会发现其在总体布局上与T-72的一致性,甚至负重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张照片上所显示的其它一些特征可明显看出它是一辆技术验证车,如粗糙的工艺,甚至还有两个倒车镜。在97年前后,一些杂志上发表了更新的照片,显示90-II的研制已基本成功。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哈里德坦克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