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坦克(1/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第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

    真正促进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珍宝岛之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促进了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

    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被称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国的坦克研制水平,培养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这对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69式还有一种竞争世界坦克改装市场装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改型。顺便提一下,105毫米线膛炮是引进的奥地利技术,而不是传说中的以色列技术。同时引进的还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线膛炮的穿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内的试验表明,它可以贯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国和西方建立的良好关系而可以引进技术和改革开放的时机,中国开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它使中国获得了研制坦克宝贵的系统综合技术,因为一种坦克的研制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各种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选用各种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辆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实上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国的技术瓶颈,这一点看看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历程便知。但无论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刚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产品。这时西方和苏联已广泛装备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们使坦克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研制新一代坦克与其抗衡便成了界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所谓的“三代坦克”的研制。然而,此时在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中国的科技人员接触和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坦克技术,且在当时大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希望走西方的发展路线(其实,中国已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如引进105毫米线膛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在向西方标准靠拢);另外一方面,当时也有一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