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天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五八回 海上贸易(3/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复州城只是简单的修缮。金州几座水泥厂陆续都投产以后。金州的水泥已经开始卖往登莱。以及山东半岛各地。

    还有比较重要地就是大连湾、旅顺口、金州湾的三处盐场。以后可能还会在复州湾建盐场。采用水泥浇筑的盐场。可以将晒盐、煮盐的工艺大为简化。在大连湾试产以后。盐场已经设计出合用的晒盐场。打算在几处推广。

    水泥晒盐场的晒盐效率以及质量都是土法晒盐、煮盐所不能比的。几处盐场供给辽南使用绰绰有余。但是要扩大销路。还必须卖到其他地方才是。

    李彦以补贴辽南军饷为由。申请由辽南发盐引。通过盐商卖往内地。朝廷也巴不得能够减少饷银的支出。最终同意了这个申请。在辽南设盐政转运司。李彦推荐申湛然做了转运使。不过实际运作还是后勤部在管理。申湛然还是参谋部的赞画。并不管盐政上的事情。这不过是做给朝廷看地样子而已。也是防备朝廷安插别地人进来。

    朝廷暂时倒是没有这个想法。毕竟谁也不知道金州的海盐产量有多大。郑书粗略估计。要是几处盐场全部改建成新式水泥盐场地话。那么辽南的海盐产量。可能会赶上长芦盐转运司的总产量。仅次于两淮。

    倒是辽南盐的销售通道。远不及两淮和长芦盐场那般通畅。还要有个发展的过程。

    随着产业重心的转移。李彦将设在京城的华夏社交给石柱国打理。并照看内地的一些产业。将郑书调到金州。负责后勤、生产方面的事情。

    在兵备道衙署。辽南军政联席会议中。除了后勤部、生产部。李彦还新组建了贸易部。其主要任务就是将辽南的生产的工业品卖出去。并试图通过海贸协会。积极拓展与朝鲜、日本的转口贸易。使旅顺港和皮岛将成为海贸中转之地。

    以辽南眼下的生产能力。单纯靠几个厂子和盐场。还无法支撑起复辽军的供给和发展。而海贸有着登莱、天津。以及整个华夏系和海贸协会的商人作为依托。可以很快发展起来。为辽南的发展输血。

    而对北方的商人来说。他们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发展海外的贸易。

    明朝晚期。具体来说在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地理大发现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美洲已经成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殖民者也已经在南洋建立了势力。世界性的海上贸易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发展。

    具体到明朝来说。当时在南方的福建、广东一带。海上贸易已经十分兴盛。主要是与日本、南洋之间的海上贸易。所谓的海商也主要是闽粤一带的海商。以及南洋的殖民者。

    李彦曾向福建的海商了解过。南方的海上贸易。东西洋各占半壁江山。其中东洋主要就是指日本与明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这个时候的日本也实行闭关锁国。不过来自明朝的货物却不受限制。发展贸易的空间很大。

    辽南因为地方与资源的限制。即便是发展工业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但是贸易不一样。辽南距离朝鲜和日本相当之近。就算不去和闽粤地海商争抢南洋的海上贸易。发展与朝鲜、日本之间的东洋贸易却很方便。

    李彦在天津的造船厂投产以后。就开始组织苏松会馆、产业协会。以及其他与华夏社联系比较多的商人。组织了海贸社。尝试着组织了一批货物运到朝鲜、日本。结果还算不错。由此也产生了更深地介入海上贸易的想法。

    不只是他有这样的想法。海贸社的商人也从这次贸易中看到了商机。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大量新式棉纺织机器的使用。以及纺织厂地兴办。使得国内的布匹产量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对棉花的需求大量增加。另外一方面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利润也就不如从前丰富。很多人从这次海贸中看到了新地机会。那就是将因为改进了机器。实现规模化生产而成本下降的布匹卖到朝鲜、日本去。

    李彦在前往皮岛之前。抽空召集了这些海贸社的商人。商讨继续发展海上贸易的可能性。

    “朝廷对工商业的发展始终不够。国内地商品想要卖到海上。受到的限制也很多。到辽南就方便得多。辽南这边支持大家发展海外贸易。将国内地丝绸、瓷器、布匹卖到朝鲜、日本。再从朝鲜、日本运回辽南所需要的矿石。或者其他的原材料。甚至是银子。我想这样做会比较容易。”李彦微笑着说道。他对海上贸易是持积极态度的。商品只有流动起来。才会升值。

    “咱们都有这个想法。”苏松会馆的王嘉福笑着说道:“不过还要大人多多支持才是。此去东洋。波涛万里。这海上谋生的可不光是咱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商家。”

    李彦笑了笑。要是洞庭商帮中首屈一指地王家也老实巴交的话。那千万家财就不知道如何累积下来的了。

    “这一点大家请放心。兵备道衙署已经在皮岛组建东江水营。打算在那里建立一支护航舰队。严厉打击海上盗匪。保卫航道。只要大家都团结起来。我想咱们也能够在北方开辟一条海上贸易的黄金通道。”李彦当然知道王嘉福想要说的是什么。也拍着胸脯做出了担保。

    王嘉福与众商人对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