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坦克1师换装下来的兵器和器材给2师、3师,2师、3师换下来的再给其他部队;而1师的干部则源源不断地到6师、7师、9师去任职。这样配置装甲兵部队的原因很简单—环渤海方向一直是抗美援朝以后的防御重点,所以把装甲兵的三大主力放在这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尽管北线成为战略重点,但在华北和东北,便于集中使用装甲兵部队的仍然是环渤海地区。
直到1982年9月16日,决定将5个大军区的装甲兵缩编为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同时将各坦克师划归陆军军领导之时。由于驻地接近,北京军区所属坦克6师正式划归第38军代管之后。这个师才随之纳入集团军编制序列,并随38军进入集团军开始全军的试点工作。从那时起,坦克6师由原来的乙种坦克师变为机械化集团军所属试点坦克师,从而优先获得最新、最好的装备,编制上所执行的也是比甲种师更强的特定试点编制。
能够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师长许志泓除了在各个方面都有其过人之处外。最为关键的是,除了优秀装甲兵指挥官所应具备的锐气之外,他更有着一个冷静的头脑。从南口到北京不过几十公里,对于一支机械化部队而言不过一个摩托化小时的距离。但是这一点并不可能不在进攻方的计算之内。苏联伞兵敢于在距离坦克6师的冲击距离之内建立登陆场,自然已经作好了完全的准备。
虽然坦克6师的师部在昌平南口,但所属4个坦克团和高炮团、炮兵团却并不都驻守在昌平一线,其中第22团和新组建的第23团(老的第23团于1971年9月调归第27军81师建制。)以及高炮团均在北京城南的丰台,炮兵团则在房山。这样的部署初衷是为了保证这支战略机动力量不至于在战时第一时间便被打跨。但是此刻却也造成在昌平一线,师长许志泓手中只有师部直属部队和2个坦克团的兵力可用。
此时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将丰台、房山一线的部队加强给警卫第四师使用。而昌平方向坦克6师则得到了警卫第三师所属坦克团的加强,以手中精锐的第21团和第24团加上师部直属部队,突击兵力方面倒是足够了。但是令师长许志泓忧虑的却是由于高炮团的缺阵,部队在前进道路之上将只能由各坦克团所属防空营提供火力掩护了。而即便是坦克6师这样的试点部队,各团所属防空营的4个连之中也只有2个装备了双管57毫米自行高炮。显然这样的火力配置将很难在部队高速冲击中提供足够的火力掩护。而此刻远处各种口径的防空武器已经在艰难的恢复着共和国空中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