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城管无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不一样的伦敦(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虽然坟墓挺气派,可惜访客却十分稀少,总是冷冷清清,因为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在这个墓地看门,向每位访客收取付4英镑的进门费,带相机的还要再加2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贵的坑爹价钱。而那位老太太同时还兜售一些纪念品,譬如马克思的肖像画和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等等。

    接下来,当他们再次登上大巴车,来到下一站海德公园之后,就立即被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给震惊了。

    虽然在整个欧洲范围之内,英国的外来移民比例还谈不上特别高,但由于这些移民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有限的几座大城市里,所以就显得特别醒目。而东亚人在这里面居然也占到了不小的分量。王秋他们不管在哪一个街区,基本都能看到几个黄色面孔——按照沈岳同志的说法,伦敦各族移民混杂,这边的中国人还不是最多的,如果是在利物浦的话,就算你完全不会说英语也没事,因为随便在哪里都能找到中国人。其中一部分来源是留学生:来英国读书或者“假装读书”的,凡是学费越便宜,招生分数越低的地方,中国留学生就越多,而且玩得也特别疯。另一部分来源则是移民:当然,中国的对欧移民早已过了塞集装箱偷渡的“低级阶段”,转向了撒钱搞投资移民为主的“高级阶段”,今天来接他们的沈岳大叔,就是这么一位投资移民,当年出国前就有了上亿家资,至于现在嘛……哎,不说也罢……

    碧波粼粼的泰晤士河,从英格兰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发源,然后自西向东,缓缓流入北海。若从河口溯流而上,航行大约88公里,就能来到大英帝国首都,曾经统治世界的心脏——大名鼎鼎的雾都伦敦。

    时光的流逝可以改变一切。

    提起英国的雾都伦敦,大家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第一印象?

    “……沈先生,请问,这……我们这是在伦敦,还是在新德里?”

    ※※※※※※

    沈岳一边扶着方向盘,一边用略带玩味的语气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了然。仿佛早就明白了王秋的惊异,“……在如今的伦敦,外国移民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地白人的两倍数量。英国人都纷纷往乡下和郊外搬迁,到萨里(伦敦郊外著名的宜居乡镇,风景秀丽)这样的地方的地方去住了。至于伦敦市区……嘿嘿,简直成了一个微缩版的世界帝国。全球各地什么民族的人都有,不过还是北非和印巴的穆斯林最多。

    注意!他们可不是告别祖国去英国打工或留学的成年人,而是只有十一岁的小孩子!

    ——阴冷潮湿的天气,终日弥漫的雾霭;走街串巷的报童,买醉斗殴的水手;当当作响的大本钟,静静流淌的泰晤士河;火苗跳跃的温暖壁炉,昏黄摇曳的暗淡街灯;戴着手套、面容苍白、大蓬裙下藏着束腰的优雅贵妇;头戴圆筒礼帽,手持文明杖,口袋里插着单片眼镜的英国绅士;上流社会永无休止的舞会、宴会、茶会、展览会和狩猎会;隐藏在虚伪礼节面具之下的傲慢和贪婪,偶尔还有一丝不可思议的疯狂……

    然而,当今天他终于踏上了英伦三岛的土地,坐上了沈岳同志开的旅游大巴车,离开希思罗国际机场之后,却透过车窗看到了一个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伦敦……

    哎,我上个月有一次坐错了巴士,居然在深夜里到这边转车,结果在巴士站被一帮凶神恶煞的印度佬围观,那眼神给人的感觉真是……到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国内那些卖切糕的所谓狠人跟他们一比,简直就连三岁小孩都不如——他们当中有很多家伙,据说都是到中东那边去打过‘圣战’的……

    “……哎,年轻人,如今的伦敦就是这样啊!‘世界多元文化之都’嘛!”

    掏钱买了门票进去一看,王秋发现这里面还真是没啥花样。总共就是孤零零地一块墓碑,在墓碑上方雕刻着马克思的巨大头像,正面刻着墓中人的姓名及生卒年月,还有《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墓碑前摆着几束已经干瘪的鲜花,看来是之前的旅客献上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外国移民都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早在《哈利波特》描写的那个时代,全英国就已经有超过一百万的小学生不是用英语作为母语了!而到了现在,伦敦在英国人眼中更是已经快要变成一座“外国人的城市”,就如同美国的底特律逐渐变成一座黑人城市一样。

    事实上,对于那些没去过伦敦的人来说,即使是从《哈利波特》书中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面貌的简略描写,也可以隐约察觉到这种改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二十世纪末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已经不再是那头傲视全球、统治七海的约翰牛。而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的招生范围,也仅限于大不列颠岛。那么为何在霍格沃兹魔法学院里,还会有那么多的华裔、印度裔和黑人“麻瓜”巫师学生呢?

    接着,他们这一行人总算是来到了马克思墓。

    当然,安全的移民聚居地也有,比如说咱们的唐人街,还有新莫顿区,那里是整个欧洲最大的韩国人聚集地,到处都是口味纯正的韩国餐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