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烧烤店,保证吃一口就能让你辣死,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那股泡菜味儿,此外,还有韩国人不可须臾或缺的美容院和整容医院……”
——正如十九世纪的晚清老北京与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样,中国学生们在古典名著之中读到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也跟如今真实的伦敦存在着天壤之别。
在进入伦敦的中心市区之后,街道边的景色总算是比较有“英国范儿”了,不过黑人和有色人种的出没数量,依然多得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在欧洲。
比如说,这边的阿克顿自治区是穆斯林聚居区,在这里最好不要当街喝酒或者穿得太暴露,否则会有穆斯林纠察队提着棍子过来找麻烦。嗯,如今这天气,似乎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当大巴车七折八拐地经过阿克顿街区的时候,王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困惑。终于忍不住开口发问了。
趁着堵车的间隙。沈岳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诸位来自祖国的旅客,发现他们个个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甚至还有人穿了羽绒服——三月初的伦敦确实还很冷,而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能够在零下二十五摄氏度之时露天洗澡的俄国毛子那么耐冻,“……但即使是这样,你们没事最好也别去穆斯林扎堆的地方,那里没什么好玩的地方——除了每天五次吵吵嚷嚷的清真寺,而且到处都是小偷、劫匪和卖粉的(软毒品,以大麻为主),甚至经常有女孩子在那边失踪。伦敦的饭桶警察根本管不住。
于是,众人就向马克思的墓碑鞠躬祭拜,献上各自带来的鲜花,而几位政委又举着拳头复述了一番自己的入党誓言,也就算是结束了。而出门的时候,那位看门老太太还开心得合不拢嘴——之前平均每天只有几个人前来参观这鬼地方,根本赚不到钱。辛亏今天来了这么一大帮肥羊,总算是收到了几百镑……
通过《福尔摩斯探案录》、《双城记》、《八十天环游地球》、《远大前程》这些古典文学名著的描述,让王秋在脑海中对伦敦留下了上述印象:严肃、阴森、傲慢,仿佛一名标准的英国绅士……虽然之后看过的一些英国摇滚乐节目,尤其是嬉皮士们的颠覆性打扮,让他对英国的印象稍有改变。但在王秋的心目之中,伦敦依然应该是柯南道尔笔下那个傲视欧陆的老牌霸主,以及浓雾弥漫的古典名城。
指着窗外那些高大林立的清真寺宣礼塔,还有满街包着头巾、披着面纱的印巴裔穆斯林男女。以及充满了印度和阿拉伯风格的店铺招牌,王秋一脸不可置信的对本地向导沈岳同志如此问道。
王秋原本一直以为,马克思墓的位置应该是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因为他依稀记得有一篇叫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文,是恩格斯在海德公园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演讲稿。但真正到了伦敦,他才从旅游手册上得知,在1954年的时候,“阔起来了”的欧洲各国共产党员就集体筹资,把马克思墓迁移到了伦敦北区一个叫海格特(highgate,意译为高门)的公墓里,这附近是个富人区,家家户户都是环境优雅的独栋别墅,到处古树参天,绿草如茵,显然要比喧闹的海德公园更适合伟人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