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的两个圆形接口,王秋不由得用耳机麦克风跟地面上的老妈王美玲同志嘀咕起来,“……我听说,虫洞的持续寿命,一般最多也就是两个月左右,如果不能抓紧时间的话,可就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啦!”
这样一来,如果没有预先准备的话,宇航员一旦穿着低压宇航服走到舱外,人体组织内的氮气就会因为外界压力过低而往外逸出。产生皮肤发痒、关节与肌肉疼痛、咳嗽和胸闷等症状。最终导致减压病。
反正按照设计,太空站的每一个舱段,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模块,只要像搭积木一样拼凑起来,就基本上算是完工了。内部的管线设备都是早已设置好的,对接装置是自动的。就连用于改变轨道高度的姿势调节火箭,也是由地面指挥中心遥控,并不需要宇航员的亲手操纵……
而回头看看刚从气闸舱内回来,满脸疲惫之色,甚至有些恶心呕吐的两位宇航员,王秋也觉得,实在是没法让他们在舱外连续施工了。万一要是逼得他们操劳过度,弄出了减压病,那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所以,王秋只要把舱段弄到空间站主体旁边,整个“破天动工”就算是完工了90,剩下的步骤早已在地面的计算机中模拟了n遍,一般不会再出什么岔子了……总之。由于有了虫洞这个作弊器,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之下,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广寒宫”空间站的体积就再次膨胀了一小半,增加了两个重量分别为八吨和九吨的实验舱,外加一组材质单薄却体型庞大的太阳能电池帆板。
另外,虽然虫洞看上去像是一个黑乎乎的盘子,但其实并非是什么有形的物质,而是更类似于幻影,所以想要引导它表演一回“穿墙术”,根本就不成问题。同时也不必担心两边的压强之差(宇宙上是真空,地球上是一个大气压),会导致地面气体泄漏——总之,这跟一般的阀门通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端详着生物实验舱的透明观察箱里,那几棵仅有巴掌大小的迷你盆景桂花树苗,王秋不由得如是想道。
——跟某些动漫科幻作品之中描述的完全不同,在当今时代的太空探险之中,宇航员想要走出船舱搞太空行走。可不是换上一身带头盔、喷射器和无线电的连体密封宇航服,走到某个起到过渡作用的舱室内,封闭对内的舱门,把空气排掉,再打开通往外面的舱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宇宙了。
虽然有两颗卫星在投掷或传送过程中出了问题,但航天部门还是认为这个风险值得去冒——制造一颗卫星的价格其实是很便宜的,发射一枚卫星上天的运费,足够制造好几颗同样的卫星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金属桶内最终培育出的产物,不是可以下锅煎煮的人造肉,而是一团类似于腐烂海蜇皮的诡异胶质,不要说吃下肚子了,就是闻一闻都能让人感觉恶心……
给小鸟游真白阁下担任信使的僵尸巫女早苗里香,带着一脸落落大方的微笑,毫无羞涩地如此说明道,同时向王美玲指挥官递来了一叠文件,“……这是具体实验方案的初稿,请贵方过目。”
除了潜水员之外,当宇航员进行太空漫步或舱外活动时,也会面临减压病的威胁:目前。人类社会大多数载人航天器乘员舱采用的气压强度,都是一个标准大气压。因此宇航员在舱内与地面承受的气压无异。但是一旦要到舱外活动时,他身穿的航天服系统中的压力就远比舱内的压力要低——目前,载人航天中使用的宇航服,一般都是低压宇航服,能够灌入一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宇航服,暂时还没有研制出来(宇航服中的压力太高。不仅在工程实现上难度很大,还会使宇航员员的运动和工作操作发生困难)。
王美玲同志略显变调的声音。在耳机中伴随着噪音沙沙回响,“……生物实验舱和月面遥感侦测舱倒是还有现成货,可剩下的两个舱段,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定稿,你让我到哪儿去变出来啊?”
“……只有生物实验舱和月面遥感侦测舱吗?为什么不把剩下的两个舱段也一块儿装上去。”
第三,“广寒宫”空间站缺乏大推力动力系统,无法从月球轨道移动到地月系拉格朗日l1点上。
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轨道电梯。登月飞船是平衡锤,而绳子就是轨道电梯的垂直通道。因为月球的引力很低,又没有大气层,所以只要用碳纤维或高强度尼龙,就能做出这个工程学奇迹。
所以,由于“建筑模块”用尽,虽然搭积木的搬运工王秋犹有余力,但“广寒宫”月球轨道空间站的二期工程还是只能到此为止,剩下的部分有待日后施工。
不过,负责传送工作的王秋同学,似乎还感到有点意犹未尽。
使得溶在人体组织内的氮气溢出,在体内形成气泡。那么这些来不及排出的氮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滞留在身体内,从而导致潜水员浑身剧痛。这种从高压变成的低压所引发的病,就是减压病。由氮气的形成气泡,可以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份形成,但在肩膀、手肘、膝盖及脚跟上的情况最为严重。其基本的症状就是全身剧痛,具体来说则包括耳鸣、皮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