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李世民
“是的,恩师,杜相,这东西的产量据那船家说可以达到亩产三五千斤!”
“什么?三五千斤?”两位名相瞪大了眼睛!
“是的,而且据说这东西抗旱还耐涝,适合我朝绝大多数地方种植,而且种植简单,比谷物高产至少五倍!若是我朝能够广泛种植这种东西,那到时候就不会再出现饥荒了。”
“贤侄此话当真?这可开不得玩笑啊?”杜如晦一该颓废的神情,严肃的问道。
“回相爷,学生觉得应该是真的,想也请看。这红薯明显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且相爷请看这个枝子,这个枝子上有四个一般大的分叉,也就是说这个枝子上会结出四个这样大小的果实,而且还有两三个小的分支,而这一个就有一斤多,也就是说这一棵就会出产不少于五斤的红薯,因为是栽在地里的,一颗能占多大的地方啊?一亩地栽一千棵应该没问题吧?那这就要有五千斤的产量了!”
“有理,有理。那人现在何处?”房玄龄点头问道。
“呃,恩师,那人已经死了,是这么回事...”王伟将自己在街上遇到那人,因为好奇红薯的样子,引出了那人的结识过程,然后将和那人的谈话经过详细的说了一遍。
“恩师,那人估计还没走,要不召进宫来,您二位再仔细问问?而且据那人说还有一种农作物也可以大量种植,产量虽然比不上红薯,可也相差不多,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嗯,好,叔溢现在就去将其召进宫来,这是令牌,速去速回。”杜如晦从桌上拿起一个牌子递给王伟。
王伟不敢怠慢,这两位可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主!五千多年历史上就没有能够超过这两位名声的。
从皇宫到得月楼几个街口,万幸的是那人还没有走,正在吃饭呢,可能是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居然连王伟回来都没有发现。王伟拉起那家伙就走。
“这位少爷,您这是干啥啊?”
“有人要见你,一会知道什么就说什么就是了,有你的好处,回答好了,回来以后再给你十贯钱!”
“呃,谢谢少爷,谢谢少爷。”那人今天已经晕乎了好几次了,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了!
两人回到皇城,看到两排威武的侍卫,两股战战。王伟亮出了令牌,不由分说的拉着那人就进了皇城。
来到尚书省正堂,奇怪的事多了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国字脸,面白微须,一身长袍,老帅老帅的,尤其是那双眼睛就像是能够透视人心似的,看的王伟直发愣,这绝对是一位大角色!
“启禀恩师,杜相爷,人已经带到了。”王伟对房杜二人说道,然后对那中年人点了点头,那中年人只是微微额了一下头。
“你姓甚名谁?何方人士?”杜如晦咳嗽一声问道。
“呃?”那人回头看向王伟,明显没听懂。
“就是问你叫什么,哪里人。”王伟低声解释道,听得在场众人一阵无语。
“回老爷话,小人,小人姓陈,没有名字,胶州人。”那人现在还有点哆嗦,虽然不是长安人,可是能够来长安做生意当然知道自己到了那里,说话都说不清楚了。
“嗯,这东西是从你手上的来的?”杜如晦将手里的红薯示意了一下。
“是,是小人的。”
“怎么的来的?”杜如晦经过刚才的尴尬以后,问话都是以白话,以免这家伙再听不懂闹笑话。
“这是小人一朋友...”那人将和王伟说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这次虽然有点哆嗦,可是已经说过一遍的话当然熟练多了,一会就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不管是杜如晦问的还是没问的,都说了出来。
“你是说,你朋友说这种东西在他到过的地方遍地都是?地里不到一步就可以长出一棵?”那一直没有说话的中年人在那人说完以后,问道。声音非常有磁性,说话声音不大,但是非常威严。
“是,这位老爷,小人那朋友就是这么说的,而且他那几个兄弟都可以证明。”
“嗯,那七个人现在何处?”房玄龄问道,这两位相爷是铁了心要把这事弄个清清楚楚啊,这可是关系到一国人民温饱的大事,在唐朝来说应该是最大的事情了,只有人民吃饱了从国家才能强盛,人都吃不饱说什么都没用!
“现在还在胶州呢,这位少爷已经吩咐小人回去买回那种黄色的棒子,而且还答应小人,只要买回那东西就会给小人一百贯钱,还让小人回去接那七个人来长安,说是给安排地方有吃有住的养着。是把这位少爷,您不会反悔吧?”那人小心的问道,那七个人跟着自己的朋友,出了这种事以后,他也不好受,要不然也不会讲朋友的东西不远千里的带到长安来,万幸的是遇到了贵人,不仅出重金买了朋友的东西,还答应解决朋友那七个兄弟的生计,自己也觉得对的起死去的朋友了,这一整天就觉得有些云里雾里的,所以才会不放心的有这么一问。
“刘老哥放心,我答应您的事情绝不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