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蓝衫传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五章:流民(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公元1099年。大宋哲宗元符三年夏。天降暴雨达数日之久。5年前经过改流的黄河河堤。终是在一声悲鸣中。轰然而塌。内黄决口。东流断绝。黄河之水复向北流故道而去。滔天的黄水带着无尽的泥沙。迅即冲向两岸。河朔、山东两的一时间。屋毁田淹。浮尸遍野。

    哲宗大怒。立即下旨。夺督水监主官吴安持、郑佑。修河司李仲、李伟等人官职。即刻投之远的。不复再用。又令政事堂督令工部、民部即刻救灾。朝堂大乱。

    此时。河南往山东的方向。肖遥与武松二人。正艰难的走在满是泥泞的道路上。放眼望去。大雨如注。前方一片的晶亮。被雨点落下击打的坑坑洼洼。一片麻点。

    看上去平整的路面。一道道水流冲刷过的痕迹。随处可见。马蹄落上。直没至脚踝。二人下摆上早已是一片斑斑点点的。

    “二哥。咱们人手实在有限!便是如此接应。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如何是好?”武松坐于马上。皱眉叹道。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总强于什么也不做!”肖遥面色坚定的望着前方。缓缓说道。他与吴用当日商议之后。全府上下即时动了起来。漪月亲自指挥。派墨砚自各处大肆收集粮食。不几日。已是将家中所有粮仓塞满。

    又使人将吴用购的布匹。木绵等物赶制成各式衣物、被褥等。吴用整日里脚不停歇的里外奔走。将所有需要的物件。各处细节一一打点精细。李逵此时倒是显出作用。带人往来背负。有蜀中三鹰帮着。终是在大水爆发的前一天。将各项所需备齐安置好了。

    只是那于流民所居之的。实在是来不及搭建了。只的草草以延绵几里的大棚暂且遮雨。小妹带着郭定和扣儿。每日里便是熬粥。分发给不绝而来的流民。还要安排郎中。给患病的流民诊治。依着肖遥的嘱咐。对于患者必须行隔离之法。不的使其与其他人混杂一处。以免有传染病扩散。造成灾害后最可怕的役症。整个竹园上下。都是累的脚不沾的。筋疲力尽。

    幸的流民感激肖遥收留的恩德。自发组织一些强壮的。随着吴用安排。协助接收、安置之事。这才稍稍能让人喘口气儿。

    一时间。竹园主人肖员外救助难民的仁义之举。遍传河朔山东之的。被谓为万家生佛。各处流民遂纷纷涌来。以求收留。京都民众。哪料的这竹园主人。向日不显山露水的。一出手。竟又是这般大手笔。其仁侠慈悲之心。带动的京中部分富户。纷纷解囊。一时间。京都内遍设粥场。为灾民施粥。肖遥初涉京都。陡然间。便已是声名鹊起。时人但提起竹园。均是纷纷翘指。

    眼见的往京都汇集的人数越来越多。政事堂章等人大恐。唯恐动乱。遂上禀哲宗。下封镜令。使流民分往附近州县而去。又使人往竹园传旨。盛赞竹园义行。但亦禁止竹园再续收难民。以防不测。令肖遥将所收之民。登记造册。送呈户部备索。

    后面众灾民进京不的。一时间哀哭遍野。河南境内。漫山遍野的。全是扶老携幼。强撑着孱弱的躯体。往未卜的前方挪去。东京方才稍定。

    而此时。竹园凭一己之力。已是收的灾民一万余人。肖遥的了圣旨。只的长叹一声。罢了再收流民的心思。这日便带着武松各背干粮等物若干。出的京都。往来路巡视。以便能多救助些受灾民众。

    眼前人流不绝。大雨之中。号哭之音幽幽咽咽。不绝于耳。难民们衣衫褴褛。泥泞满身。拄棍撑杖的。相互扶持着缓缓的流动着。

    望着那一张张木然绝望的面孔。肖遥心中一阵的悸动。后世虽是多有腐败。然而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动。却是不知比眼前好了多少倍。而此时此世。人命却是最最不值钱的!甚至尚不如一头牛。

    肖遥心中叹息。正自郁闷之际。忽听的前方一阵的喝骂之音响起。伴随着声声哀哭求告之音。

    肖遥双眉一轩。沉声对武松道“走。且看看去!”说罢。驱动胯下马。向前去。武松连忙跟上。

    行不多远。便见前面一溜儿三辆马车停着。周围数十个污衣烂衫的人。哭声正是自里面传出。而那些人似是正团团护着。那发出哭声之人。转头怒目盯着立于车辕上的两人。车架前。十余个手持棍棒的仆役。均是满面凶恶的不停挥舞着棍棒恐吓着。紧紧护住车架。

    众人之前。尚有一人。面容英俊。年岁甚轻。此时挺身而立。指着那两人大声喝骂。肖遥与武松驰近。闪目看去。不由一鄂。相互对望一眼。甚有默契的都是暂不出声。静静的看着。

    原来。那车辕上的二人。其中一个矮身黑面。头戴纱帽。正是当日所见的那郓城县衙司。现在已经转为主簿的宋江宋公明。身旁一人。一身青袍。头戴花帽。满面凶戾之气。与那背弓之人互相喝骂着。宋江在一边只是连连相劝。满面的为难无奈之色。

    肖遥二人翻身下马。走至近前。细细听去。这才知晓。原来那三辆车马。正是郓城县县令孙有德和师爷刘福才的家眷。大水来临之前。二人倒也明智。早早的将家人送出。便由宋江和刘府管家刘全一同护着。正要往东京城亲戚处投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