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黑宝葫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八章 鸡鸡复鸡鸡(3/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也烂了,色也上了,汤也干了,味道既鲜又美。隔壁的官厨,闻香而来,一尝拍案叫绝。细究其由后,官厨信口名之:“三杯鸡”,故此得名。

    说到土鸡的做法,就不能不提天师板栗烧土鸡。龙虎山出产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历代天师特别喜欢的果品和滋补品,素有“人间仙果”之称。而这钵天师板栗和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慢慢烧出来的的“天师板栗烧土鸡”,油光发亮,清香四溢,是这里很有名的美味佳肴,能吃这道菜,可谓“国宾”的待遇呀。

    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天师在家里宴请宾客,家厨用一般的烹调方式制作,当厨师配好料,将鸡块装入砂钵放炉灶上烧制时,天师的儿子乘厨师不注意,调皮地将正吃的去了壳的板栗放入砂钵内。

    烧熟后,整钵端上了桌,拿掉钵盖后,一股清香扑鼻,只见鸡块色泽淡黄,栗香酥烂,客人一品尝,赞不绝口,天师也欣然得意。席后,命家厨进一步改进,使之成为安宴中必备的菜。而且这道菜可以滋阴补阳,健脾益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而鸭子的菜肴当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莲花血鸭了。莲花血鸭是莲花县唯一上国宴的佳肴,是一道流传已久的名菜。民谚曰:“途径莲花不尝鸭,简直让人笑掉牙”。因为莲花血鸭不仅色美味香、鲜嫩可口,而且还缘结着一个源远流长的典故。

    宋景炎元年,元军攻占了当时的宋都临安,并大举南下,妄图一口吞没大宋江山。宋丞相文天祥奉诏在家乡庐陵集师勤王,讨伐元军。八方义士纷纷响应,一时间,各地抗元救宋斗争风起云涌。

    一日,文丞相率军来到毗邻庐陵百来公里的莲花,慰问当地义军,一同商议抗敌大策,并准备与壮士们共喝血酒,以状军威。由于当时缺鸡,而莲花又盛产鸭子,遂以鸭血冲酒。

    火头军里的大师傅叫刘德林,是酒店厨师出身,炒得一手好菜。但今天为文丞相接风洗尘,非同小可,他心头有些慌张。在炒鸭子时,刘师傅把刚才没有喝完的鸭血酒错当成辣酱倒入锅中,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迟了,无可补救,再重新去宰鸭就根本来不及了。

    所以刘师傅只好稳住性子,小心翼翼地炒着,一改平常炒鸭子的方法。然而不久后,一股香辣味直扑鼻子,只见菜呈糊状、紫红色,尝一尝,却比往常的味道更鲜美。果然,鸭子端上后,文丞相一尝,喜眉一抖,顿时赞不绝口,连忙问道:“此为何菜?原先从未吃过。”

    刘师傅灵机一动,从容回答:“这的特色佳肴,叫莲花血鸭。”丞相拍手称妙,端起酒碗,站起来说:“各路豪杰汇聚莲花,我们喝血酒,吃血鸭,誓与远寇血战到底,重振我大宋国威”

    次日出师,义军英勇百倍,歼敌数万,一举收复了永新、泰和等县,顿时声威大振,威名远扬。

    从此,莲花血鸭也就名扬天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后来,又承蒙末代皇帝溥仪的国文老师朱益藩(莲花人)的大力引荐,“莲花血鸭”成了晚清宫廷的皇家菜谱。于是,“莲花血鸭”名噪一时,世人皆知,连她们对这道菜都念念不忘。

    把整只鸡塞进猪肚子里面,看起来很是奇怪,但是它作为一道菜,在广府很受欢迎,同时也对肠胃很有帮助。作为广州家喻户晓的客家菜,猪肚包鸡汤一直被广为推崇。这道到哪都能扎地生根、受人热捧的美味,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相传,宜妃郭络罗氏刚生完康熙第九子即胤禟,因患有胃病,康熙吩咐御膳房炖补品给宜妃吃。可她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宫里的太医想尽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御膳房想到“药补不如食补”的方法,于是把客家民间流传的“凤凰投胎”加以改良,把鸡放进猪肚里加上名贵药材炖汤。宜妃初尝此汤就食欲大开,经过一段时间饮食调理,胃病渐渐痊愈,并且肤色也开始红润。

    这道菜不仅去病强体,也有养生保健之功效,宜妃能寿长八十,就是因为她常年喝猪肚包鸡。从那时起,猪肚包鸡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御赐名为“凤凰投胎”。

    以名人名字为菜名的“曹操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合肥传统名菜。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吃时抖腿调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因而,以其独具一格风味,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嵁称一绝”。

    出锅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观。

    相传三国时期,合肥因地处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练人马。

    曹操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头痛病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感到味精美十分喜爱,随之病渐愈,身体很快康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