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看着入库的三十万两银子,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讲和?”
对内可以解决粮饷问题,对外可以坑害皇太极。
皇太极发出无数封讲和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晌。
什么谍子不谍子的,能好好过日子,为什么要刀尖舔血呢?
当然,朝廷中仍有个别富有远见的人,杨嗣昌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与清和谈是可取的。
等贺今朝听丘之陶说完魏旌的事情后,他对于这些主动暴露的谍子也感到新鲜。
从大明方面来看,它尤其需要和谈,把与清的战事暂停下来,获得充裕的时间来恢复它的元气。
在这种情况下,他急需整顿内政,从内部来加强和巩固后金的统治。
现在听到崇祯把自己的话当放屁,又提起议和的事,陈新甲心中腹诽,嘴上却是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怕是。”
陈新甲万万没想到皇帝不允许他辞职的是有重任,那就是让他去同皇太极讲和。
于是,“讲和”成了最忌讳的事,朝中再没有人敢谈个“和”字。
虽说现在因为天灾山陕之地的收成不是很好,但是随着大量吏员的外派,组建农会,对于维持地方平稳运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减少了灾祸的损失。
毕竟晋王宫的占地不小,有的因伤退役士卒,就想住王宫里。
因为贺今朝的调拨户口,落到太原周遭的分到几个就不错了。
“朕相信你能办妥这件事,朕日夜忧心贺今朝那个驿卒会东征,洪承畴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停驻在辽东,对我大明没有半分好处。
大明官员嘴里的“蛮夷”,竟然也会搞“师出有名”的手段。
这不是明摆着让自己背锅吗?
贺今朝还真是忙着与自己的新婚夫人在床榻之上忙碌。
要不是皇太极上位,以他那几个兄弟的“强大政治才能”,后金就得全面崩盘,轮不到什么入主中原的事。
此行不单单是来了施琅,郑芝龙非常上道的,把好几个大将的儿子都一块送来,给他儿子做伴。
崇祯却是摇摇头,吩咐杨嗣昌、陈新甲等人随他前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