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越发暴露大明貌似强大,实则虚弱不堪的本质,大明的最高统治者已经陷入了极大的苦闷当中。
蒋德璟的泛泛而谈虽也触及时弊,但难以操作,不能解决辽东的实际问题。
崇祯因此怀恨薛国观,只是不便发作。
尽管张至发的辞职奏疏上没有只字提及身体有何不适,崇祯却批准他“回籍调理”,以一种体面方式患政治病罢了他的官。
“杨嗣昌拥兵自卫,一无成功。”
“今敌在义州,作何筹划?”
北骑在沈阳相距甚远,决不从关内来。
薛国观机关算尽太聪明,以为皇帝对他还颇为眷顾,出京是依然——副宰相派头,装满金银财宝的车辆络绎不绝,招摇过市。
崇祯接见薛国观,谈及朝士贪婪,薛国观推卸责任,把廉政的责任统统推到厂卫身上,假如厂卫监督得力,朝臣怎敢如此?
虽然温体仁不在朝廷,但处处都是他的影子。
东厂侦知后,当即逮捕薛国观的亲信王陛彦迫其招供薛国观收受贿賂的事实,牵连傅永淳、蔡奕琛等十一人。
崇祯大怒,下旨削夺李国瑞的侯爵,年迈的李国瑞惶惶然惊悸而死。
他举武清侯李国瑞为例,如果李国瑞(神宗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郎现今皇帝曾祖母的侄孙)这一关能打开,其他皇亲国戚便不难就范。
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使崇祯追悔莫及,他立即追封李国瑞的七岁儿子存善为武清侯,悉数退还李家上缴的金银。
如此精准的谣言蹊跷得很,不等他细查,崇祯最宠爱的皇五子慈焕果然死去。
大臣们深知皇帝御笔“灭寇雪耻”四字的分量,都不敢贸然奏对。
但又不得不按照徐允祯、傅永淳的“请令”,前夺薛国观的职务,放归故里。
刘宇亮因自请督师失职,也被罢免,代之而起的是薛国观。
可是各部给事以及御史言官等纷纷上疏,要求追究杨嗣昌的责任。
蒋德璟似乎提不出什么“目前要领”,又重提练兵,大体是兵要精、饷要足、将要强之类。
四是张献忠入川,让其单骑脱逃;五是贿赂监军;六是结交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