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朕闭嘴!”
除了端正士风之外,“策问”中提出的问题还包括抵御外患、消弭内乱、治理财政和破格用人。
大明后期的皇帝们大多对朝政毫无兴趣,因而所谓主考只是名义上的。
此话说出来,有谁肯相信?
“陛下,臣所言全都真的,并无半句虚言,臣也觉得不可思议。”
对于每个方面的问题,崇祯都正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还是为了几十两的饷钱。
殿试时间较短,通常只考策论一道,就是根据皇帝提出的“策问”回答自己对于一些治国大政的意见。
尤其是对于这个新科状元,崇祯是抱着极大的期望,结果现在叛军说什么就是什么!
状元陈于泰当即就把从张光灿那里听来的消息,全盘托出。
最后他特别提到:唐、宋时代文职武职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区别。
对内乱,他以为流贼与天灾互为因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结论,是他接受不了的!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次考试,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评定名次,因此进士们都得意地自称是天子门生。
明朝特重科举,科举考试又只重八股文,引导大批士子终身读经制艺,头脑中除了程朱理学的一套性情义理的教条之外空空如也。
为人臣子,特别是忠臣,就该敢于冒着皇帝的怒火谏言!
因为有这样的传统,这一次参加殿试的贡士们早就通过各种关系从内阁里套出了原拟的两道“策问”。
崇祯借坡下驴,站在厅内走了两步。
崇祯帝自己执政的这几年间却深深感到,那些堪称八股文能手的进士们、翰林们,在处理实际军政要务的时候大多是些昏昏聩聩之辈。
堂堂大明官军,为了几十两银子,就要来攻打皇城?
崇祯忍不住伸出脚踹在陈于泰的肩膀上。
进言的人却不考虑国家大局,总是要求减免税收。
崇祯不认错,首辅周延儒也不会出声提醒。
没看见陛下正在暴怒,这个时候进谏言,那是往气头上撞,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