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臣子历来都是背锅的。战争失败首当其冲就是把李鸿章革职,朝野上下都站到他的对立面指责他,恨不得杀了他以谢天下,那些站在他人背后指责他的人又高贵在哪里?刘坤一受命到前线支援,拖了几个月就是不动身,其他官员又何曾贡献过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最可笑的是,舰队在刘公岛投降的时候,当事人还给日军写信,请求返还“广丙号”,理由是这艘船隶属广东水师,和这场战争没有关系。这件事也被西方各国引为笑柄。难怪梁启超感叹,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战败的责任全部让他一人承担何其不公,一向重用李鸿章的慈禧也趁机收回他手中的权力,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的权臣一下子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经他一手提拔的袁世凯转投到他的政敌翁同龢一边,75岁高龄的李鸿章被指派了在寒风中磡河的苦差事,尽管不情愿但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完成治理黄河的工作。李鸿章80岁高龄东山再起,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庚子之乱,帝后西狩,仓皇中清廷派他北上议和,签订了比《马关条约》更为苛刻的《辛丑条约》,他签完以后吐血而亡。
在他临死前一小时,已穿上寿衣躺在北京贤良寺等候死神召唤的李鸿章,还在被俄国使臣逼迫签订《中俄密约》。俄使走后,李鸿章双目瞪视就是不闭眼,他的儿子经述看他嘴唇翕动,似有事情交待,凑近前去,听到模糊的几句话,他的泪就下来了,经述赶紧回话,“俄使说父亲死后也不与朝廷为难,帝后已经从西安动身回北京了,北边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都回家了。父亲放心去吧,以后的事情有我们担着。”李鸿章双眼缓缓合上,老泪划过脸颊。他的临终遗言竟无一语言及家事。
梁启超也发出对他的同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