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
银行与企业从理论上说应关系密切,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国主银行制度的建立,对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是非常有利的。
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优势,选择好的项目。
并对项目的进行有效监督,实现较高的资金配置效率。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除了可以利用金融中介的信息优势外,还可以通过合同安排降低资金配置,所需要的信息量来实现,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影响资金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
当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比例,或增加抵押、担保后。
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减少甚至取消银行提供贷款时对信息的需求,即信息与自有资金、抵押、担保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金融体系通过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渠道将资金,从储蓄领域高效地,引至投资领域,并发挥金融系统的监督功能,促使资金在实体经济领域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金融体系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传导政策意图的途径。
金融体系必须具有传导能力,才能实现这种用途。
金融体系是政府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它之所以天然地能够承担起,这一传导政策意图的职能。
是因为它同时与经济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测量、能够控制的特点,政策措施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货币政策对金融体系影响的传导链,第二层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部门影响的传导链,第三层是实体经济的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链。
金融体系传导政策意图的能力。
可以通过传导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来加以衡量。
政府的政策措施只有被及时传导才会产生良好效果,否则这种政策措施在变化后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完整性是指政府的所有政策意图都要能够被传导至经济活动中,而不能遗漏其中的一些内容,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准确性是指依照政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