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可以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目前赵卫东所拥有的超前知识,都没有用武之地,有无数的赚钱渠道,但没有启动资金也枉然,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实施。
怎么办?
眼下最关键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赵卫东觉得第一件事,肯定是找赚钱的切入点,没有启动的资金,什么办法都没有用。
那么,重生的第一件事,就从寻找切入点开始吧。
首先就是开始调查和寻找,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和途径,确定近期目标,既然确定了目标,就越早开始行动越好,想到这里赵卫东立刻站了起来,拍拍身上的松针,整理一下身上的衣服,缓步向山下走去。
回到河西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街道上。
整个公社所在地街道,是由不规则的二横二纵四条小街小巷组成,新开的街道还是黄土路两边都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业。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农户的房子在新街旁边。
路的两边都种了一些法国梧桐。
而老村庄内的老街巷,都铺着石头,中间都有一行大块石头,因为天长日久,街道上的石都被磨得光滑发亮。
充满了历史苍桑感。
街道二边零星分布着河西公社革命委员会,公社大会堂,供销社、大众食堂、粮站、营业所、信用社、卫生院、食品站、中小学、邮电所、茶业站、农械厂、兽医站、文化站、招待所、河西大队、还有一间打铁铺、几间个人裁缝铺。
实在是太简单了。
当然,公社的经济组织还有一些的,全公社的茶山面积不少,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集体茶厂,规模都不大,厂里的机器也很简单,一种是杀青机,另一种是揉茶机,其余就是大量的炭火炉,用于烘烤茶叶用的。
通过揉茶机数量的多寡,就可以知道茶厂规模的大小。
杀青机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是在几口锅上,安装一个连轴的杆,每口锅上都有几排机械手,再上一台小电动机带动,在杀青工艺中,锅灶里烧着柴火,先打开电动机让机械手进行顺转,然后在烧得滚烫的锅内投入一锅经过摊凉过的新鲜茶叶,进行杀青炒制。
当杀青结束后。
反转机械手,杀青好的茶叶就会出锅,再把出锅后的茶叶放到揉茶机,进行揉制,揉制好后就放到特制的竹编框内用炭火烘焙。
烘焙好的茶叶装箱后就是成品,由国家统购统销。
另外比较多的是养猪场,几乎每个大队都有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当然规模有大有小,赵卫东记得最大的一家养猪场有五百多头猪,小的养猪场则是一百多头。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零星的社队办企业。
农械厂是每个公社都必不可少的工厂,作用特别大,主要是生产农用机械和各种农具。
其它就是规模比较小的作坊类小企业。
如用铁砂炼铁的小冶炼,一些电动小碾米厂,还有是没有电力的大队,在使用传统的水力碾米面的作坊。
传统水力碾米面作坊设计的还是很精巧的,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首先将河上用河卵石筑一个石坝,提高水位,再建一个引水渠,将水引到河边的作坊,用水力驱动水车运转,提供动力。
有人使用时,取下引水渠上的挡水板。
水流就带动水车运转,给整个作坊运转提供动力,使用的人多,需要的动力比较大,就多取下几块挡水板。
加大水量,以提供更大的动力。
在水车上还特别设计了取水筒,随着水车的转动,不断把河水提升到高处的水槽上,再通过竹管引到各处润滑,减少动力的无谓消耗,而且在容易损耗的地方,都包上铁件,使水力作坊,主要用木材制作为主的机械。
能最大限度延长使用寿命。
作坊内功能还比较齐全,能满足自给自足的农村基本需要,进入作坊的第一个部分是榨油间。
当地社员多以木本油料植物,山茶结的果实榨油。
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大片的山茶树,保证全村人的食用油的基本需求。
赵卫东小时候经常跑到那里玩,对其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无比,因此虽然已经是几十年的历史了。
却依然记忆犹新。
榨油间内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不小的榨具,那是将一根大木头中间掏空制成的,里面还有一个架子是放一个茶饼的,村民先将山茶子粉碎成粗末,再放到大锅去蒸,蒸好后,工匠拿出一个圆圆的铁箇,下面垫一层稻草,然后再倒入适量蒸好的山茶子,用脚把热气腾腾的山茶子踩实。
再把旁边的稻草覆上,放到榨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