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章 第62章(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逸明,咱们先走”冯绍荣跳上马车,李青带着宋建波和魏鹏护在二辆马车旁边。

    果然一盏茶的时间,他们就见到了在路旁边张望的三人。“吁!”阚逸明将马车停下“几位,我们是从南边来的,前面可是陇县?”

    三人中年纪较大的走前一步“前面正是陇县。”看着下车的绍荣,与京里传信说的新县令有几分相似。

    “敢问可是新来知县的冯大人?”绍荣拱手应道“正是,还未请教?”

    年纪大的听到肯定,脸上显出几分轻松“敝姓周,这位是县丞郑文和县尉蔡平。”他指着左右说着。

    蔡平表情未变,看不出心情好坏。郑文看上去有些紧张,许是对将来的共事有些不安。

    几人寒喧完,便驾车回到县衙。验过文书后,周县令又拿出钥匙“这是后衙的钥匙,冯县令可先去休息,晚上咱们再给您接风。”

    绍荣接过钥匙对他说“不忙,我看还是先将公事办完。吃起饭来才没顾虑。”

    “除了钥匙还有官印帐本,周县令一起给我吧”周县令连忙点头“看我的记性,官印无事不得带出衙,现锁在二堂内。

    钥匙就在刚才给你的那些中。帐本也锁在那里。冯县令若是有什么不清楚的,也可以问郑县丞。”

    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不客气了。绍荣便将每把钥匙开什么锁问了一遍,又请三人一起去二堂开锁查看官印帐本。

    陇县帐面真干净,字面上的意思。周朝为两税法,还有两税之外的杂税和徭役。每年夏、秋收粮时收税。

    陇县每次将税收上后,先把摊派到他们县的粮草交给通远军,剩下的再除去所有公务员的工资,以及基础建设,赈灾之类的都是从这里出。

    还有一部分的收入就是商税,还有买卖房铺这类到官府办红契时要交的税。

    陇县离京较远,所收税折成银两再上交朝庭。原本就不富裕的县更加雪上加霜。

    实物折现,银两的成色要和官银统一,其中产生的损耗也要本县自负。

    好点的官就摊到百姓身上,没错,这是好点的,心黑的就二头吃。

    吃的都是百姓,你交税时要把实物折现的损耗算上,然后再把银两成色的损耗再算上一遍。

    直接交银子也不容易,百姓穷苦铜板都没几个,更别说银子。

    以陇县的财政收入,去掉所有,也剩不下什么了。好在应该在仓廩的谷粮没失火烧了。

    将财目核对清楚,绍荣才回到后衙休息。周县令的家人早已搬出,他自己明日也要出发。

    后衙除了县令宅外县丞和县尉也有宅在此。一般单身赴任的,都会住县衙里。

    不过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有些县衙太破,官员也会搬出去住。

    晚上不仅是为绍荣接风,也是给周县令送行。推杯换盏间,也是郑、蔡二人有意示好。绍荣和未来的二个下属也算拉近了关系。

    第二日,送别周县令离开后,绍荣坐在马车上观察县城内的情况。来往的百姓少有面色白皙者,只闷头走路,少有闲适采买的。

    二旁店铺,除了粮铺布店之类,连个糕点铺子都没见着。唯一卖文房的店里看不到人进出,小二都靠门框边看着街道,盼着有人来买东西。

    回到县衙,命人拿出县志及五等丁产薄拿出。通宵读完后,绍荣看着摊开的书册,从满页纸中看到了贫穷二字。

    陇县地形为南北山中间川,主要的产粮区都在中间水系较发达的地方。

    南北二边村民,靠着一点可种粮食的地和能在山上找的山货勉强维持生活。

    想要大家都吃饱,光靠种粮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多样的经济作物可以换购足够的粮食。

    “老爷,李丰谷带来了”白叔将人带到客堂,便退出门外。绍荣看着眼前的老农问道“老人家贵庚啊?”

    看他紧张地望着自己,绍荣对他笑笑。“回老爷,老头子今年四十八了。”

    看着只比他爹大了几岁的李丰谷,绍荣感叹条件艰苦,这位老农的外表倒和他爷爷像似一辈的。“我那五顷职田,是你家在种,那么多地种得完吗?”

    听到新来的大老爷果然是为了职田的事,李丰谷不停地作揖表态“耕得完,耕得完。

    回老爷,这五顷地不光是小老儿自己家种,还有李家沟的不少乡亲。

    老爷开恩,容小的回去筹备,明日就给老爷送田产来。

    老爷,不是小的不交租子,只是上月秋收已经将粮食都抬给周老爷了。求老爷开恩。”

    早想到了,绍荣本就没想过能收到租子。所以在来这前,他才会让小明将带的货能卖的卖掉,再买些粮食带上,这些粮食足够他们吃到明年夏收前。

    他作为陇县令每月除了钱布盐炭外,还有五顷职田。他一个知县当然不用种地,这些都租给农民。

    职田的租子每亩收三到五层租子不等,单看每任县令的喜恶。“这些我都知道,你别担心,地,还是给你种。可种什么都得由我说了算。”

    李丰谷心里苦啊,陇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