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没有机会。
性格使然,有些人虽然普通但是自信,有些人却因生活的环境而缺乏。“你当初那么想读书,想改变,都到了这一步了,不去拼一把,你就不怕以后遗憾?”
王伯山想得很清楚,以自身的能力能考上举人,已经耗尽精力,再去拼会试也只是跟着陪考。
虽说家里挣得比以前多,可想到爹娘劳累了这么些年,还是做下决定。
“我准备去教书。这几年在县里,在州城,我多少已经明白官场不是那么好去的。
就我这木鱼脑袋别说出人投地,能保自身都够呛。还不如做个先生既能多为乡邻开智,又能养活自己。
说不准我也能教出几个进士学生。”
看他已然打算好了,绍荣也不是那种将自己意愿强加与人的性格“你都已经想好了,就放手去做吧。若是有什么需要兄弟的尽管开口。”
听他如此说,王伯山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与他听“自永康叔离开后,咱们二边村子里都没了教书的。
偏偏因为自他起,大家都看见读书的好处,但凡有些资产的都愿意送孩子学几年。”
“等等,你是说直接回村里教那些小萝卜头?”绍荣原以为大山要么去县学,要么自己开馆。没想到他跑回村里教孩子去了。
“你一个堂堂举人,跑去教蒙童,不嫌大材小用吗?”
王伯山想法却与众不同“就是要从小教起才好,等性格定了反倒不好教。
若是学生自小就养好习惯,长大了学起来就不费劲。当然我教起来也省力。
不过有年龄大的要来学,我也是收的。”
他这想法倒是不错,绍荣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对专为科举而读书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不管是我们村,还是你那边都没合适的地方”绍荣他们村祠堂倒是够大,但是不可能给大山借用。老荡村那边也没地方。
对此王伯山早就找好地方了,就在途经竹下庄的那条路,驱车大约一柱香的时间,就能看见一片空地。那里离新、老二村还有竹下庄的距离都差不多。
“那块地,离二边村子都太远,地方也不大,若是耕种肯定是不合适。要是盖间书院还是可以的。”
王伯山估算了下,那地差不多有二三亩,盖了书院后,还能多几分地种些瓜果蔬菜正合适。
绍荣经他这么一说也想起来了,有时候他们从县城赶车去奥园,还会停留在那休息。
“那里倒是合适,几边的孩子差不多也能有十几二十个读书的。就是盖书院买地都要不少花费,家里拿得出嘛?”
王伯山正是要和他商讨此事“爹娘给马家供茶点,已经有些吃力了。”
随着小明又开了一家茶楼,光靠他们这种家庭小作坊,肯定是吃力的。可做点心的配方也不敢轻易告诉别人。
“我正想将这些配方都卖给马家算了,以后让他们自己准备茶点。卖下的银子除了给你的,我就厚颜留下一半拿来开书院。”
“等会”绍荣纳闷地问“有我什么事?干嘛给我银子。”王伯山看他这样就知道他不肯收“本就是你教我娘做出来的,若不是要开书院,另一半也应给你。”
绍荣可不愿意要“我只是让舅母给我做了几个好吃的,哪有教什么方子。再说了,后面舅母自己也做出几个新花样,这和我更没关系了。”
绍荣知道舅舅家肯定觉得占了便宜“既然你要开书院,绍蕴以后就交给你了。
银子本就是舅舅他们自己挣得,非要算那么清,那咱家绍蕴去念书是不是要也教束脩?”
王伯山被他一噎“这一码归一码”绍荣表情一肃问他“我家自分出来,全靠二位舅舅帮扶,若这样我是不是也要给舅舅们算算银子?”
王伯山被他说得不好再多说,只得道“书院盖的时候,除了学堂还要建座藏书馆。再盖几间房给不能每日来回的孩子住。”
他一说这,绍荣就来劲了。这是准备搞个寄宿学校啊。
“要我说,既然要盖,就要盖大盖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说不准你这书院也能招些大儒过来。”
王伯山可没想这么美“能引来些秀才、举子我就万幸了。还大儒,这世间哪那么多大儒?”
“嗨,你身边就有个,你都没打算把他勾过去?”对他的用辞大山只能在心里默默心疼一下白先生。
“说得容易,哪那么简单”王伯山叹息道。绍荣想着自己过段时间就要去京里,留下老师一人,那思乡病一犯,又要受凉了。
找点事给他做,他一忙就没那么多感伤。再说了,只要激发白状元隐形吃货的属性就好办了。
“你去找些北方的点心,若是能找到做法就更好了。让舅母在家里学着做,然后送到奥园里。
若是老师吃得好,就时不时的请他到书院去喝茶吃点心。后面的就看你自己了。”
反正一时半会的,书院里的萝卜们还不需要大佬的关怀。看局势,朝庭在老师丁忧结束后也不大可能启复。
做学生的总要为老师考虑,给他找到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