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铺出来后,马秀明一脸复杂地看着绍荣。绍荣看他问道“虽然我没买他店里的东西,不过我将书卖给他们得了钱,是不是也算赢了?”
马秀明已经被绍荣一系列的骚操作给惊了,听他说完才回过神来“这不算,这书是你叔写的。”
绍荣无语脸怼他“你看我叔有时间写吗?”马秀明虽然调皮了些又不是笨蛋。
当然知道他小叔马上要成亲了,而且他还要准备科举,翻过年八月,他就要去乡试,哪有闲心写话本子。
马秀明怀疑地看着他,难道真是他写的?可是冯绍荣跟他不是一样大,才十岁吗?
难道爹夸他那些话都不是为了刺激自己,冯绍荣真的是天资聪颖,不是讨巧卖乖才被夫子称赞?
“你怎么证明?”他狐疑地问,绍荣从怀里又掏出一个布包。马秀明想到话本,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绍荣——的手。
“这是《侠义路》前二卷的书稿,我昨天才将第一卷誊抄好。这二卷稿子因为纸上有批改就自己留着了。”
马秀明伸手就想拿来看“嗯?”绍荣抱臂看着他,马秀明看看书稿又看看他,一咬牙“大哥,给小弟看看吧。”
绍荣这才将手上的布包递给他“乖~别弄坏了,看完就还我。”这一旦开了口,后面就喊地顺畅了“没问题,大哥。”
绍荣想到摆平了这帮问题少年,既挣了钱又可以安稳上学了,心里也放松许多。等到他开开心心回到舅家,和长辈们打招呼时却发现气氛不对。
舅舅和爹娘沉默不语,舅母眼神躲闪满脸尴尬“姐,出了什么事?“绍荣看到阿芝带着小海在院子里玩,便走出去问道。
阿芝把他拉到角落里,一通解释。原来是之前王北带着岳父家一起做纱罩后,赚了钱。他岳父就和王北商量也做着卖。
二家划好了卖货的地区,不在一起卖,生意还算不错。可渐渐地会做纱罩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每月也能卖几个,可到底挣不太多。
前不久绍荣又想出一个可以手提的行李箱,找了舅舅做出了成品。没想到在晋陵码头卖掉了,后来王北又做了一批去卖,也卖光了。
码头附近的店家看这箱子有人买,就愿意收这箱子放铺子里卖。店家和王北说好每月送三十个箱子,不过内里要换成油布的,一个按三百文收。
王北也想过自己卖,箱子换成油布的一个就能卖五百文。后又转念一想自己一趟趟跑也不一定能卖完,再耽误了时间。
光是食宿就要花费几十文,虽然换成油布后赚的少了,但是稳定,便同意了。
这件事被李氏回娘家的时候说漏了嘴。王北被岳父叫回去,又是诉苦又是感恩地被分去一部分活。
分点活给岳父也没什么,毕竟他还是王北的师傅。可是等这箱子被学会了,以后的销量怕也会和纱罩一样,越来越少。
小海如今也知事了,他气愤外公家里吃相难看“肯定是舅舅让阿公要的。之前的纱罩和这个箱子都是阿荣哥哥想的点子。
爹爹做的时候还说占了姑姑家的便宜。心里过意不去,他们倒是张口就要。”
绍荣摸摸他的脑袋“人小气性大,这事有你爹娘来解决。你可不能摆脸色给你阿公看。”
虽然他心里也不高兴,但是为人处事的道理还是要教表弟的。如今孝字大过天,不管是岳婿关系还是师徒关系,小舅就是再气也不好说个不字。
小舅虽然识字不多,为人却比舅母娘家强,不然他也不会给出建议。
知道事情的原委,就好找办法解决了。他走进堂屋,看到大家还在喝水尬聊,便问道“小舅,我听说行李箱卖的挺好的。”
听了他的话,小舅母便低头站起说道“我去烧饭了,姐姐,姐夫留下一起吃。”
也不等他们回答便快步走出去了。巧娘一看也说要帮忙,跟着走出去。
王北叹息一声,强撑着笑脸回答“多亏了阿荣,一个箱子能挣一百多文呢。小舅想着等到每次结帐后,还要拿分红给你。”
绍荣听了不置可否“小舅,你每个月给李阿公家多少箱子做?”王北闷声回答“十个”
原本他师傅是想一家一半做的,他家里木活不如岳家多,再分少了就赚不了多少。
好言说遍了,才能留下二十个。“小舅,我看你不如将这三十个都给他们做。不,你每个月让他们做五十个。”
王北听了大吃一惊,他怀疑耳朵听错了“阿荣,你说什么?让他们做五十个?”
绍荣点点头“小舅,李家村离河口镇也很近?”王北点头称是,河口镇上有摆渡可以直接到金沙县,金沙县就在长江边上,也有码头。
王北想到此处,犹疑地问道“你是说到金沙县?”
绍荣看他能一点就透,就明白他小舅不愧是在这个人人都守着门前三亩地的时代,他能跑附近几个县镇搞销售的人。
王北明白绍荣的意思是既然码头能卖出行李箱,不如多找几个码头附近的铺子卖货。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王北先是一喜,后又想这不是和卖纱罩一个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