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第15章(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晚上巧娘就将这件事说与永昌听了“虽然辛苦了些,但是咱家的地省下的税钱,一年下来也不少了。”

    永昌怕巧娘太累“晚上就我来喂”巧娘哪能让他来,养蚕的时候正是春耕的时候。永昌一人就要种五亩地。“到时候,我就找爹借牛来,很快就能做完。”

    巧娘才不听他这些“爹和永安还有不少地要种,等他们用好了,还不知道要几天。你只要把田里的事忙完就好,其他的就不用你管了。”

    一转眼,就到了要插秧的时候了,今年种的稻种是新种,也不知道收成如何。

    新稻种和以往种植的方法相同,不过插秧的时间比之前种的要早些。

    为了不耽误时令,只要天气好,巧娘就将蚕匾蚕架等养蚕的工具都拿出来晒,又用石灰撒在地面上。

    “娘,咱家今年还是买马家的蚕种吗?”绍荣问道,他每日上午到祠堂进学。

    学半日就回来,剩下的时间自己背书练字,若是有不懂的就记下,等到第二天再问永康叔。

    “是啊,咱家去年没有留种”巧娘怕自己选的种没有马家的蚕种好“贵是贵了点,马家的蚕种比咱自己留的要好。”

    马家每年都会和其他县的蚕户互相换种,育出更强壮的种蚕。若一直用自家养的蚕留种时间长了,不仅吐丝量少,还易得病。

    春蚕从蚁蚕到结茧大概是一个月,要是留种蚕,必须再等十几天,蚕蛾才能破茧配种。有这时间还不如将蚕室收拾好,再养一季呢。

    既然都要花钱买,为何不像去年一样直接买蚕回来呢。绍荣便向他娘提议“就像去年似的,直接买已经眠过二次的蚕回来,就不用担心桑叶不够了。”

    谢氏让永昌和永安二兄弟开了四亩荒地种桑树,三月回青后,已经陆陆续续抽芽长叶了。

    不过就是把家里所有的桑树算上,要从孵蚕开始养,叶子怕也是不够的。

    “等到蚕能买回来的时候,桑树也能多长几天。”而且蚕越大对桑叶的老嫩要求不高。巧娘听着也觉得好,就是不知道马家怎么说。

    第二天,她就回了趟娘家,把这事和王北说了。王北让她等等,他去马家问问。不一会,马顺年就跟着他一起到了王家。

    巧娘问的事以前还真没人问过,大家都习惯买蚕种回家,特别是远点的村子。

    马顺年听了也愿意,养小蚕占的地方少,等到需要分更多蚕匾的时候,正好可以卖出去。

    其实他家养了这么多年的蚕,也有一套经验。他家每次养蚕也是将小蚕集到一间房里养,等到蚕大了再转到其他房里。

    要是附近买的人家都买大蚕,那他从中赚取的钱也就越多。

    与马家约好在清明后,天气适宜的时候送十七匾。一匾二眠蚕,可以分成三匾来饲养,数量也正好。

    为了桑树长得更好,巧娘又用蚕沙煮了水和着草木灰一起,稀释后喷洒桑田,桑叶果然长的肥大。

    这个办法是绍荣从农书上看到的。巧娘看到效果如此好,就和永昌商量把这种肥料也喷在稻田里。

    只是家里有四亩稻田,有二亩喷了,还有二亩用以前的办法种,这样好做对比。

    这种液肥只可现配现用,还有些用蚕沙配复合基肥的配方,绍荣也一一和爹娘说了。

    新稻种果然长得快,熟得早。多了一季粮食后,家里吃的就不愁了。唯一遗憾的事,因为粮食收成多了,卖粮的价格反倒降了。

    因为不用从孵化开始养蚕,冯永昌家在六月要抢收抢种时,第二季蚕就已经结茧了。

    就这样一年到头,算了算,光养蚕就赚了九十贯。再加上地里出的粮食。除去自家吃的,卖了有十石的稻米,也得了十贯。

    永昌家在早稻收割后发现,用了蚕沙做的液肥,每亩地里多收了一层,二亩就多得了四斗米。

    到了种晚稻的时候,他家就给水田里都撒了这种液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来压,谁家嫌肥少呢?特别是地多的,靠人畜肥根本就不够。

    对于永昌家来说,赚得已经是很多了,这在他们未分家前简直是不敢想的。但是对于谢氏来说,这么多钱根本是杯水车薪。

    他家在卖了粮后,加上养蚕赚的共有一百多贯,可惜这点钱不够在省府买一套二进的院子的。

    眼看明年二月就要办婚事。谢氏心里着急,闹得冯永康也跟着烦躁。

    时间不会因为他们着急而不走动。冯家和宋家因已经算是姻亲关系,所以去年开始就给对方送年礼。

    过了腊八后,冯永康找商队帮忙带给宋家,随着年礼一起送的还有他写的一封信。等他收到回信的时候已经过了小年了。

    信是宋山长写的,冯永康未来的岳父把他大骂了顿。冯永康写信是确定成亲的细节,还委婉地说了可能要在县城里买房成亲。

    宋山长训斥他为外物所扰,他家知道永康是不可能买得起宅子的。宋家的陪嫁中有一套三进的宅子在省府。

    等到成亲后,他们小夫妻就住在那里,不管是离书院还是宋家都很近。

    只要永康考上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