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什么,于是问道:“岑师可知那时力反此事的何人?”
岑文本回道:“乃是时任中书舍人的李百药。”
李恪点了点头,接着问道:“若依岑师而言,分封诸王之事于国益否?”
分封之事古便有之,郡县之事古亦有之,凡新朝立国之初,必有此争,而文臣,在此事之上也大多所持相同。
为士者,为臣者,朝堂之上或执政不一,自然难免分歧,相互弹劾也是常有之事,但在这一件事上,除了萧瑀这些前朝宗室出身的臣子,绝大部分的文臣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那就是郡县必定优于分封。
分封之制,分天下于宗室各王,以皇帝诸子分治江山,权在皇室,多和帝王之意,但郡县之制却不同,郡县之制于各郡县置官,文臣治国,上承下接,权在臣,便是文臣所主。
岑文本和王玄策也是文臣,两人闻言,不假思索地便回道:“分封之事,于国无益。先有周天下割据之祸,后有汉七国之乱,分封诸王绝非善政,当不可取。”
秦所以二世而亡,在其暴政,不在郡县,汉之所以国祚四百载,在天下人心,不在分封。
秦若非皇帝荒淫无度,横征暴敛,逼得天下百姓揭盖而起,断无短寿之道,而汉初便有七国之乱,若非名帅周亚夫力挽狂澜,也早已江山易主。
岑文本和席孟买态度坚决,又出奇地一致,李恪看着岑文本和席孟买不约而同地表态,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他似乎已经找到了破局的法子。
贞观十二年末,三日后,旬日大朝。
太极宫,两仪门,李恪正立于门外的宫道之上,时不时地抬头北眺,似乎在看着什么,心沉静如水,一如十二年前,李世民东宫登基时,重明门外的那个懵懂少年。
只不过如今,李恪的处境却已与当年大不相同,现在的李恪立于宫门之下,已不再会遭人无视,更非那个茕茕独立,形单影只,只能看着李承乾左右逢源的汉中郡王。
现在的李恪已然是朝中最为尊贵者之一,不止是血脉,更是权位,现在的李恪无论站在何处,身后都会不经意地聚集起一团人,虽然李恪从来没有表示过要夺嫡,但他们既是与李恪亲近的朝中大臣,李恪的好友,他们更有一个相同的名号:“汉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