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讲的就是防御战的点线面结合了,众人纷纷点头。
将木棍收回指向洛阳,刘崇望继续道:“圣人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在天时地利人和,雄关大河攻守成败,形势不同则成因不同。”
“将士素质如何,军心是否稳定,统兵大将是谁,粮草饮水兵械是否充足,内部是否上下同心,友军是否可信,防备是否严密,对敌战术是否妥当,均能决定一关一战之成败。”
“当年哥舒翰坐镇潼关,我军兵疲师弱,士气低落,上下猜忌,奸臣当权,哥相公选择坚守不出本是正确做法,如果玄皇信任哥相公,或者不偏信杨国忠,则安禄山破关无门。”
“由此可见,即使万事具备,实力相当,成败也难料,再比如宪皇讨西川,剑门关易守难攻,若刘辟遣老成大将率猛士悍卒驻守,高崇文即使能破关,也必定伤亡惨重。”
“由此观之,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雄关。”
“雄关能否起到作用,还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仁义不施则攻守势异,若民心向之,仁德广布,上下一心,平地亦可起雄关,张巡守睢阳,凭的是什么跟尹子奇打了半年?”
“若倒行逆施,毒施人鬼,雄关化坦途,祖龙以为关中之固可保子孙万世,陈涉氓隶之辈,率数百之众,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灭秦。”
“值此之时,别说一座函谷关,十座又有什么用?”
“太宗多次与功臣论打天下与治天下的难易,皆以为治难于打,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将士难免骄惰懈怠,强敌猝至,雄关也不可守,安禄山造反,河北河南皆是望风降逃。”
“当初高崇文讨刘辟,在蜀中买粮均按市价向百姓购买,大军所过之处,士兵无处过夜一律当街露宿,半年不到,成都军民箪食壶浆迎王师,刘辟跳河自杀,何也?”
“黄巢第一次退出长安,百姓蜂拥欢迎官军入城,为何?如果连不抢劫百姓都做不到,要这样的乌合之众又有何用,当年朔方军安西军这些边军开赴关内的时候可曾抢劫?”
“此次收复东都,出征将士必须是良家子,须严厉约束军纪,哪怕是偷老百姓一片瓦,也得斩首传示三军,哪支兵马军纪差,就调回来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