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8章 第一次出巡(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王行瑜再次遣使朝贺,在奏章中表达了他和静难将士与逆贼韩建不同戴天的坚决立场,并献上礼物珍宝若干。

    幸静难期间,在王行瑜等本地官员与随驾文武的陪同下,李晔视察了静难镇领属州县民生及大旱受灾情况,痛快答应了王行瑜的借粮请求,只是要他自己写奏章走一下流程,对于他说的偿还,李晔也大度的免了,拿着吧,不用还。

    静难贫瘠,官仓并无多少存粮,又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王行瑜愁的不行,像个叫花子一样,到处写信借粮乞讨,但关中大多数节度使都入朝了,可借对象没几个。

    如今皇帝痛快答应,把王行瑜乐得跟什么一样。

    送佛送到西,李晔还当众表扬了静难军,跟宰相们说啊,静难将士长期戍边,又伐岐有功,再赏三十万钱、十万石粮、两万匹绢,每位将士额外发放两套冬衣。

    赏赐和赈灾粮款,朝廷在一个月之内兑现。

    圣人不追罪静难!还会拨款赈灾!还有大额赏赐!

    铜钱,粮食,绢,冬衣,什么都有了!

    沉默中,王行瑜连掐大腿两次,才确定这不是在做梦,这个让静难文官武将及所有将士都无比振奋的消息,通过眼神在彼此之间飞快传递,好多武夫也是鼻子一酸。

    王行瑜用颤抖的声音高喊道:“儿郎们,快谢谢圣人!”

    “万岁!万岁!万岁……”

    万岁声震天响,足足持续了几分钟才平息。

    “跟着天子有肉吃啊,不如咱们也让大帅入朝罢?”

    “跟着王帅混,三天饿两顿,唉……”

    “瞧瞧,都瞧瞧,天子他老人家真疼咱们!”

    “你刚刚说什么?”

    “想个法子让王帅也入朝啊,给朝廷当兵多好……”

    视察静难诸州县的时候,李晔对灾情做出了许多批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中央与静难地方,务必以人命至上与百姓至上为最后底线,没有水就发徭役开江,不能饿死人。

    至于贪污腐败,晚唐很少见,被士兵以贪腐罪名杀害驱逐的节度观察使,不是一个两个了。

    考察灾情并做出相关部署后,李晔返回邠州,在王行瑜等人的陪同下,大唐皇帝首次检阅了静难军将士。

    鄜州的李思孝听说天子行在静难,也亲率三千骑来朝,君臣在蛇口渡相会,痛饮一场而别。

    十一月十二,李晔结束第一次出巡,王行瑜率文武百官送别,静难将士自发相送,行在静难期间,李晔颇有感触。

    可能因为是文盲的缘故,王行瑜心眼少,胆子大,容易被忽悠,还拥有着一个朴素的心愿,那就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相公,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体面人,也许正因为是文盲,历史上的他才会向昭宗讨要尚书令。

    十七,李晔返回长安。

    此次大旱虽然来势汹汹,但在朝廷强力的钱粮保障下,关中并未出现大饥,对于受灾较为严重的陇右、泾原、静难等地,李晔也拨付了足额专项钱粮款,并亲自出巡走访视察。

    李晔第一次出巡的动机也不单是为了视察灾情与地方对朝廷赈灾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还是想籍此再次彰显朝廷中央权威,对宵小之徒形成极大震慑,安定关中各地的军心民意。

    总之一句话,加强唐廷对关中地区的统治。

    关中是安定了,关东却大乱了,朱全忠与李克用争霸的同时,孙儒在东南掀起新一轮血雨腥风。

    年初,杨行密攻取润常,孙儒闻讯大怒,率军渡江南下,大败杨行密,克复常润二州,之后在京口休整了一段时间就转战向南,杨行密命田頵和刘威率三万迎战,被马殷击败。

    至此,淮南大乱。

    部将马殷取得大捷后,孙儒决定趁胜进军,彻底歼灭杨行密,于是烧毁扬州,引兵向西,传檄远近,号称五十万大军,旌旗相属数百里,所过之处,焚烧庐舍,杀老弱以资军粮。

    宣歙奏称,淮南大饥,至于十室九空。

    除了淮南,河南张全义也向李晔呈送了奏章。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请求朝廷下诏攻讨李罕之。

    这桩恩怨非常复杂,是这么回事。

    张全义早年跟黄巢造反,在伪齐担任吏部尚书,黄巢败亡后投靠诸葛爽,屡立战功,被诸葛爽表请为泽州刺史,诸葛爽死后,与李罕之一起另立门户,依附李克用,诸葛爽是郑从傥部将,接替郑从傥的是李克用,二人这么做也在情理之中。

    俗话说,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

    李罕之和张全义这对患难之交最终反目了,原因也很简单,张全义性情温和,作风勤俭,李罕之却是个无谋匹夫,治理无方,经常缺粮,一缺粮就跟张全义要。

    念在二人曾在一起抗击孙儒的艰难交情,张全义起初都慷慨提供,但次数多了也就难以如数提供了。

    最可恨的是,只要稍不如数,李罕之就会把洛阳官吏抓去河阳杖责,文德元年,李罕之盯上了王重盈,王重盈求救洛阳,张全义便捅了李罕之一刀,攻占了他的河阳老巢。

    后来啊,后来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