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謇派人从陆路快马将倭国的局势报入长安。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多有非议。
灭国这种事,在大唐不算新鲜,谁不灭一个国,都不好自称名将。
但赵子逊是打着试航、贸易的名义去扶桑,怎么变成兴师问罪?
平白无故动用军队攻打邻国、妄开衅端,可以问罪了。
大理寺丞狄仁杰肃容道:“赵子逊一路到倭国,只在海上剿灭了主动挑衅的海盗,并未对倭国动兵,谈何‘攻打’?”
“是倭国敬仰我朝,一见大唐旗帜,就主动去除尊号、愿成为我朝子民。赵都督以德服人,何罪之有?”
李德謇的奏折上明明白白的说,倭人主动请求归附大唐,想到大唐生活。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则修文德以来之。
此圣贤之道也!
如今大唐以仁德收服蛮夷,陛下就是孔子口中的圣明君主!
赵子逊奉天子之命传播仁道,不仅无罪,还有功,应当重赏才是!
皇帝心情很不错。
赵子逊跑一趟倭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感化了倭人。
这不是赵子逊有多强大,归根结底是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有他这样的圣明君主支持。
现在林邑、倭国先后归附,下一个是谁?
他一定会超越父皇,成为一代明君,将大唐的疆域扩张到最大!
朝会时,皇帝俯视着满朝文武,朗声说:“朕曾听先帝教导,要爱惜民力、不可好大喜功。如今赵子逊收服扶桑,未让朝廷派兵遣将、筹措战船粮草,而是以仁德感化,这是社稷之福。”
“诸君当以赵子逊为榜样!修文德以服蛮夷,将大唐的恩德传播四方!”
百官:……总觉得皇帝对“仁德”的定义不太对。
臣心里有话,但臣不敢说。
既然皇帝都说赵子逊是以德服人,倭国是自愿归附的,百官也只能附和。
起居郎唰唰地记录着,将来的史书上,会写大唐船队一到,倭国君臣自行请罪,有感于上国仁德,主动归附……
史书作证,他们是自愿的!
是他们哭着喊着求大唐收服的!
皇帝回到宫中,把皇子们喊到跟前,对他们说:“赵子逊又拿下一国。但和此事相比,朕更高兴的是另一件事,你们知道是什么?”
皇长子李忠谨慎地回答:“是明年下西洋的事吗?”
他听说,众勋贵都出资参与下西洋的船队,摩拳擦掌地期待着从海外换回一船船的金银珠宝、珍贵香料。
皇帝微笑着摇了摇头。
被废了雍王称号的李景低着头不说话。
他的母亲戴罪自尽,他连封号都没了,若无奇迹,此生再无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年幼的李弘眨巴着凤眼,大声说:“我知道!父皇是为嘉禾高兴!”
他常出入赵家,知道得可多了!
今年岭南试种嘉禾的情况上报,雷州、琼州等地可一年三熟,产量比其他稻种高!
来年别的地方,都可以试种新稻种!
皇帝微笑,和煦地说:“弘儿说对了,就是此事。”
“朕年幼时,随你们皇祖父去打猎,路上遇到‘野人’,所谓野人者,即没有衣食,逃窜到山林的人。”
“那时候,朕才知道,泱泱大唐,竟然还有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曹子建的诗“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竟然活生生的出现在眼前。
皇子们瞪大眼睛安安静静地听着,似乎难以想象。
皇帝接着说:“先帝一生节俭,教导朕要体恤民苦,爱惜民力。”
“朝中百官都说朕对赵子逊信重太过,可放眼朝堂,竟只有赵子逊一人,一言一行皆体贴圣意。”
“寻高产的稻种、让倭人来大唐开矿种地,即使过程有一些曲折,行事有一些专断,但最终是为了这天下百姓,为了大唐的江山。”
“满朝文武,皆饱读诗书,可称国之栋梁,竟无一人有赵子逊之贤德。”
众皇子恍然感慨!
难怪父皇那么维护赵子逊,既能开疆拓土,又能送钱送粮送人,这样的臣子,正合皇帝的心意啊!
李义府文章做得再漂亮,也不如赵子逊办事漂亮!
“父皇圣明!”李弘仰慕地看着皇帝,“我知道了,一个人好不好,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
其他皇子纷纷附和。
太子之位不出意料,就是李弘的。
他们即使有什么想法,也得等李弘先说。
心里不服气也没办法,谁让人家的母亲是皇后呢?
皇帝满意地笑了。
让其他皇子离开后,皇帝留下年幼的李弘,和蔼地说:“用人之道在于得其心。赵子逊有辅国安民之才,朕要用他,就要收服他的心。”
“方才那番话,可传到赵家人耳朵里。体其情、恤其弱,人皆有感恩之心,如此再图其力,未有不尽力者。”
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