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下乡考察”的同时,赵义跟着朱县令前往江都。
路上,朱县令试探着问牢里那三个到底是哪家郎君,赵义含糊应对。
“我幺叔的侄子很多,亲的干的湿的,我要见过才晓得。”
“黑齿常之听说过吗?那也是我幺叔的侄子,不过很快要做我堂妹夫了……”
他展开话题,滔滔不绝地说赵四郎、赵五郎和黑齿常之勇战青海的威武战绩。
“幺叔说,这叫‘横行青海夜带刀’,可威风了!”
朱县令:……谁要听这些?!
吹嘘战功?
咱们来比一比祖先!
若没有我祖先朱治支持,孙权都不一定能顺利接过孙策的权位!
啊,被赵义带偏了,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他正色道:“赵典签一点都不担心吗?当道杀人,至少也得判一个秋后处斩。”
赵义摸了摸下巴:“死罪要上报大理寺复核吧?秋后处斩,那就还能活几个月,不着急。”
朱县令冷笑:“赵典签的意思,赵家在大理寺有人脉,不畏惧死刑?”
赵义摊手:“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
朱县令神色一僵,拂袖而去。
证据确凿。
赵家就算走门路免去三个倒霉鬼的死罪,徇私枉法的名声可跑不掉!
到了江都县,朱县令不想再跟一个小小的典签废话,直接带着赵义去牢房。
要让姓赵的知道什么是绝望!
牢里光线阴暗,土墙低矮,弥漫着腐臭潮湿的味道。
赵义脸上闪过一丝怒气。
他也听李家仆从说了案件的疑点,认为李家兄弟是冤枉的。
打狗还得看主人。
姓朱的逮到三个“赵家侄子”,故意把人冤枉入狱,就是打幺叔的脸。
发现赵义发怒,朱县令心情舒畅……叫你装!
这才是正常反应嘛!
李家兄弟这些日子饱一顿饿一顿,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听到动静也懒得站起来。
不会又是陆嘉那样的骗子吧?
来参观一下他们的惨状就走?
李敬业双目眯了眯看向来人,愣了愣,猛地揉着眼睛,惊喜地喊:“阿义哥?你来了?叔父到了江东?”
李敬猷和李敬真反应过来,带着哭腔说:“阿义哥!你终于来了!我要告状!”
呜呜,终于见到自己人了!
赵义看到瘦得颧骨都凸出来,头发乱蓬蓬、身上脏兮兮的李家兄弟,握了握拳头。
在辽东时,赵义跟李敬业有来往,算是朋友。
李敬业这勋贵三代是名副其实的冤大头……
有一回,一个游侠儿坑了李敬业的钱跑路,他还大咧咧地说:“想必此人有难处,钱财身外物,给了就给了。”
赵义问:“那他没有难处,就是坑你呢?”
李敬业说:“他若没难处,作为朋友我该替他高兴。”
……幺叔听说这件事后,说李敬业虽鲁莽却有豪杰之姿,难怪能聚拢骆宾王之辈。
赵义心里难受,从怀里掏出几个饼,蹲下叹道:“你们怎么那么惨?唉……早上出门揣上的,有些冷了,你们吃不吃?”
有吃的?
饿得眼睛都绿了三兄弟迅速接过煎饼,狼吞虎咽地大口吞。
饼子又冷又硬,他们吃得急,很快就噎得直翻白眼。
跟随赵义进来的随从连忙递过水壶。
李家三兄弟连吃带灌水,呛得直打嗝……
这么狼狈的样子,像是道旁争食的乞丐,说是世家郎君都没人敢相信。
朱县令皱了皱眉,略退后半步。
他想起第一次见到这三兄弟……
明明杀了人,一身染血,却桀骜不驯、意气风发。
短短时日磋磨成这样,这仇结大了。
不知为何,明明一步步都是他的安排,却有种强烈的不安。
仿佛风雨欲来、雷霆将至。
几个饼下肚,又灌了两壶水,三兄弟终于有了力气,齐齐端正跪坐,赧然道:“我们失礼了,阿义哥别见怪。”
……什么时候,都不忘世家郎君的礼仪。
赵义也不嫌牢中肮脏,跪坐在另一边:“自己人说这些做什么?你们真的杀了人?朱县令在此,你们把事情再说一遍。”
“朱县令刚正严明、明察秋毫,绝不会冤枉你们。”
朱县令神色尴尬。
李敬业嘲讽一笑。
他是长兄,这些日子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渐渐明白自己兄弟倒霉,成了朝廷和江东士族斗争的牺牲品。
姓朱的拿自己三兄弟作靶子,对付代表朝廷的赵叔父。
朱县令根本就知道自己是冤枉的,喊冤没有用。
他冷静地说:“我在公堂上都是一五一十的交代,绝无半句虚言,想必朱县令也有去核实。阿义哥在此,我再说一遍……”
从他的口中说出来,自然比李家仆从知道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