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爽的屋子。
罗先生原本负责修史,近日辞了官,带着两个孙子一起回乡。
辞官的原因,罗先生没有明说,但七郎能猜到。
一是朝堂权利斗争越来越厉害,普通官员都被逼着站队,别说修史,养猪都有风险;
二是随着赵家门庭渐高,罗贤妃似乎动了心思,借着罗先生跟赵家来往……
不久前,罗贤妃写了一份《建言六策》,请求董月明斧正,说是要献给皇帝。
七郎看了一遍这份献策,就让董月明婉拒了。
罗乔当初入东宫,就是献策。
那么多年过去了,这一份献策还不如当初的。
瞧瞧说的都是啥?
让每一个边疆督抚都交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你以为每一个督抚都像赵七郎那么能干吗?不问朝廷要救济就好了!
每一个村镇建官学,由官府出钱,并免收束脩?
理想是好的,可官府哪来那么多钱?
还有官府出资建“慈幼庄”领养弃儿……
总之是把七郎在辽东做的政绩,都给搬了一遍,甚至更进一步,却没想好其他地方能不能用!
在宫里那么多年,把学业都荒废了吗?
罗先生也看过那份献策,沉思了一晚……
让人转告罗乔,不必费这个心,老老实实教养好小皇子。
为免罗贤妃再生什么心思,罗先生索性辞官归故里。
他们刚走到驿道边的小村庄,就有村民大着胆子过来招揽……
“客人可要住宿?我们村子有好些空屋子可以腾出来,干净又暖和。”
七郎笑问:“不怕我们是歹人?”
村民憨笑:“客人的护卫人马整齐,看着像官军,恐怕是去上任的官员吧?寻常商队的护卫人再多,也没这么严整。”
七郎赞许点头:“你眼力不错。”
这些村民态度更恭敬,解释:“自从益州出辣椒、好的红糖、糖霜,又有棉布,来往的商队不断。我们就在驿道边盖些屋子,从过往商人那里挣点钱补贴生活这样子。”
周小石和罗先生都露出骄傲的神色。
这些东西多多少少都跟七郎有关!
许多事看似很小,不经意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