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昊的婚礼结束,董月明又搬回了赵家。
其实她很想在娘家多住几日,好好陪一陪外祖母和娘亲。
但董夫人说:你公婆难得来一次长安,阿全在辽东,不能膝下尽孝。你既然回来了,就该替郎君尽孝。
这话很有道理,董月明只能依依不舍地搬回家。
好在两家离得不远,可以常来往。
她喜欢武宁这个温柔腼腆的弟媳妇,常常约着去买胭脂水粉、时兴布料,或是去女眷的香水行互相搓搓
董昊:我怀疑阿姊跟我抢媳妇儿。
长安的冬日,是在香水行的朦胧水雾中,走向热闹鼎沸的新年,辽东又是另一番景象。
早在秋日,没有丝毫预兆的,第一场雪就飘飘落下,如鹅毛般,天地连成一片,如琉璃乾坤。
辽东各城人口增长很快,沿着城墙修筑了一圈的棚户区,都是低矮泥土草棚。
遇到大雪天,不及时铲雪,草棚被压垮,里面的人就会被活活冻死。
这种草棚历来都有,靠着城墙垒房,能节约一面墙的材料。
从前汉朝的开国大臣陈平就住过这样的城墙草棚。
今年官府财政有结余,七郎原想将这棚户区拆除,把贫困户迁进城中,但被属官们劝阻了。
就算是草棚,也是百姓财产,强拆对官府名声不好;都督善心,给他们更好的房子安置,那分不到的人就会眼红,产生矛盾您总不能给城中每一户人分房。
再者,迁走一批,又会有新的一批过来,您安置不了那么多。
赵都督心善,可毕竟年轻啊!
七郎想想是这个道理,接纳了意见,让辽东各州府颁布一条政令,家家户户必须及时除雪,门前或房顶雪高于一寸便要罚钱。
这本是为了百姓的安全,但还是令一些百姓抱怨我懒我的,懒死算了,官府管得真宽!
可官府说了,谁不听政令,就要罚钱,再不服从就要拉去服苦役!
面对这么强硬的方案,百姓们才恍惚想起,他们的都督也不是活菩萨,曾经也有止小儿夜啼的凶名!
天气越来越冷,又一场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三天三夜。
辽东城严格执行政令,有差役巡逻,至今未发生因积雪导致房屋坍塌、百姓冻死家中的惨剧。
雪天出不了门,人人躲在家里,会织毛衣的就聚在一起烤火织毛衣
辽东收了大量羊毛,都要搓成毛线、编织成毛衣裤,百姓能多一份收入。
但七郎如此勤政,不和谐的事情还是有。
这又一个小孩子,一个月三个了?
巡逻的差役听到阴暗的角落有婴儿哭声,过去一看果然发现冰雪中躺着一个小婴儿,用破旧单薄的襁褓包着。
这些不要脸的!差役将婴儿抱起,裹进自己的棉袄里。
都督下令,不许谋害婴孩,这些人把孩子丢在雪地里,冻死饿死,也是谋害!
今年辽东招募那么多人织毛衣,不会编织的就搓毛线,怎么也能混口饭吃,这些不要脸的还丢弃孩子!
都督仁慈,为百姓过冬操碎了心,冬天收购毛衣裤,春天借耕牛、租粮种、修水利
许多人的日子都越来越好,居然还有人抛弃孩子!
这些孩子被送到县衙,属官们又上报给七郎。
真是再好的政策,也架不住懒汉,只想着天上掉馅饼。七郎皱眉,原本愉悦的心情瞬间阴沉。
查清楚是谁家丢弃的孩子,按照谋害婴孩罪论处!
各县令领命。
卢照邻的娘子郭氏刚刚有孕,他对小孩子很期待,对这种现象很厌恶。
但是
都督,您这般做恐怕也是治标不治本。
就算官府严查严打,只管生不管养的人,一样会抛弃孩子。到时候抛去野外、江河里,孩子更没有生路。
其他人纷纷点头,弃婴的事自古有之。
何况辽东苦寒,过不了冬的大有人在,老人、成年人都有,何止小孩?
在这片残酷的土地,能活下来的生命都是顽强的。
骆宾王想了想,建议:不如官府建一个育婴堂,养不起孩子的人家都可以送过去?
高安胜嗤笑:那样一来,好吃懒做的人都会把孩子送过去,官府有多少钱,养得起?
骆宾王知道自己天真了,脸顿时通红。
七郎听着属官们议论,想着收养倒是可行,但不能由他自己牵头办这个事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收养那么多义子,想干什么?
再想一想,老赵家的大宋有一种民间机构叫慈幼庄,由大户人家捐资,收养弃婴,请一两个婆子照顾。
被收养的弃婴,被称为婆惜、婆留,男女通用意思是婆所怜惜。
最初,老百姓生下孩子养不起,放在水里溺亡,有些年长的婆婆心软,要求留下孩子,就有了婆惜婆留的名字。
比较出名的阎婆惜。
七郎摆了摆手:我觉得宾王的法子有点道理。
骆宾王眸子一亮,都督和他英雄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