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虎怀疑,这东夷和尚是在鄙视他的相貌。
这可真是污蔑他最受太守府侍女欢迎了!那些新罗婢看他的眼神,都如狼似虎!
阿虎愤愤地把福信押到七郎面前,路上不小心踢了他几脚。
福信神色木然,如行尸走肉般没有反抗。
和尚相见,分外眼红。
福信却没有就七郎的相貌再发表看法,只闭目诵经他用百济语无悲无喜的念诵,七郎自然而然的听懂了。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
洪水冲刷村庄的惨状,唐军破城的火光,让福信陷入了自责的心魔中。
真的是他们错了吗?
不抵抗就不会有这些伤亡?
七郎听着悲悯的佛经,一时间也没了逼供或招降的兴致。
他在另一端盘腿坐下,以汉语念同一篇经文南北朝时前秦高僧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趋、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渺渺佛音在满城火光和哭泣中响起,似乎很突兀,又似乎本该如此。
旭日的阳光照进来,撒在七郎的身上,给他添了一层圣洁的光芒。
唐军将士看着,突然多了一层信念,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恶解放东夷,给三韩之地带来光明,又如何是作恶?
百济从此弃暗投明,投入华夏的怀抱,民族大融合从此再无纷争,才是大慈悲。
不知过了多久,又一篇经文念诵完,福信睁开眼睛,看着七郎:阿弥陀佛。贫僧从此侍奉我佛,不再过问红尘俗世。
在不久之前,他还一脸嗜血狠厉,想让七郎万箭穿心。
此时此刻,却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淡然。
原来真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既然福信已经放下,七郎也不想赶尽杀绝洪水咆哮的一幕,还是在他心中留下烙印。
我成全你。七郎淡淡地答应。
阿弥陀佛。福信再次闭上眼睛,甚至没有为被俘的军民求情。
众生皆苦,自有因果,何必强求。
七郎走出俘虏营,看了看天上的红日。
历史上,百济灭亡后的抵抗力量,一是道琛、福信的僧兵;二是黑齿常之的复国军。
如今,全部消灭了。
百济灭亡,只差一张降表。
孙仁师和管大率水路两军赶到,发现他们只来得及收拾战场。
管大嘀咕:使君出手也太快了!
他有理由怀疑,使君又抢救了什么文物。
这倒是冤枉七郎了,这一支僧兵穷得连饭都吃不起。
七郎忙碌了几日,终于放下了福信勾起的怅惘之心他的内心是坚定的,谁也别想引诱他看破红尘!
婆娘孩子热炕头不香吗?母亲的一根柴烂烧猪头肉不香吗?
他瞪了管大一眼:我没说你动作慢,你还说我出手快?
管大连忙认错:主要是任存城有些事,我们耽搁了。
任存城如今是大后方,还能有什么事?
孙仁师和管大互视一眼,知道这件事不可能隐瞒,得尽快让七郎知道。
他们原本已经打点好兵马出征,李德謇带着黑齿常之去熊津江口,接收平壤方面送来的粮草城中就只有部分留守兵马和蜀王。
是蜀王他,他下令百济俘虏挖了大坑,然后,把幸存倭国的虏坑杀了。孙仁师吞吞吐吐地说。
倭国倾国之力,派了四百艘船、四万人参与这场战争。
熊津江口一战,倭国水军惨败。在任存城下,又和百济俘虏一起,成了人肉攻城机。
没想到,最后幸存下的人,还是难逃一死。
百济人挖坑,埋倭国人。
见七郎皱眉不说话,孙仁师接着说:蜀王原本还打算坑杀百济俘虏,我们得到消息赶回,阻止了他。
管大啧啧说道:没想到啊!皇帝的儿子也能这么狠心!好几万人啊,连我这水良民都下不了手!
差点口误了!
七郎一怔后回过神来,叹道:他是蜀王啊!
他只记得在他面前告状、向他求援的蜀王,差点忘了蜀王是什么样的人。
这可是被皇帝亲自盖章禽兽不如的人!
蜀王在益州怨声载道,可不仅仅是猎竹熊!实际上,明里暗里因蜀王而死的人并不少。
七郎若不是有和尚师父做靠山,早就做成嫩生生的拨霞供了。
孙仁师说:死那么多人,城中又有百济人,根本无法封锁消息。这件事必定引起天下哗然。
大唐是仁义之师,凡出师必有名。
杀俘不祥,何况是杀那么多人四夷番邦会怎么看待大唐?史书又会怎么记载?
七郎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立刻赶回任存城善后,你们继续向扶余义慈和百济五部施压!告诉他们,降者不杀,若是负隅顽抗,倭人就是例子!
这件事既然已经做了,我们要想办法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好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