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品寒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3章 辣椒七郎出名了(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八月同样是丰收的季节。

    老赵家种的糜子也成熟了,因为在出苗期经历了一场暴雨,补种之后收获略有延迟,产量也少了些。

    收获是辛苦也是喜悦的。

    秋收比夏收好些,一是天气没那么热;二是雨水较少,收割不用那么赶。

    如今老赵家中,林氏在坐月子、胡英子月份也大了,孙氏同样怀着身孕。

    周氏要带小赵棋、照顾新生儿,家里的活就由张氏带着赵仁、赵义和赵琴做,七郎也会帮忙。

    他去地里给爹和哥哥们送饭时发现了一件事刘家在河湾的那片良田种的庄稼和自家的不一样,那是一片水稻!

    这片水稻日日出现在他面前,他却没有太留意家里的农活都是大人干的,还不用他操心。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东家了,也该操心农事了。

    种水稻好啊!米饭比麦饭、豆饭好吃!

    爹,我们家为什么不种水稻呢?到了地里,七郎问赵老汉。

    赵老汉懵了懵:我爹和我爷爷,都是种小麦和糜子的,我为啥要种稻子?比小麦和糜子产量高吗?

    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这个时期,主要种植区域还是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七郎挠了挠头:哪个产量多,问一问刘翁嘛,他家不是种水稻吗?我想刘翁那么精明的人,他都改种水稻,肯定是有道理的。

    益州肯定是适宜种水稻的,对此七郎比种棉花有信心多了。

    一旁的赵大郎笑道:你说刘家那片地啊?那是上好的良田。种水稻对灌溉要求高,我们家的良田,得留着种小麦。糜子耐旱不挑地,可以种在不近水源的地。我们家没有刘家地多,只能选其中一样。

    赵老汉连连点头:麦种我们自家就有,种稻谷得买种子。听说刘家的稻种,还是从越州买的。自家没种过,可不敢冒险。你看你的棉花,今年就亏了。七郎听话啊,你想吃米饭,我们可以和刘家换些粮。

    这是他想吃吗?

    好吧,确实是他想吃。

    爹太固执了,他还是从娘那里入手吧,明年跟刘家买稻种,用一部分良田改种水稻。

    说服了娘,娘自有办法说服爹~~

    中秋节也在忙碌的秋收中度过,听闻城里很热闹,乡下人也没空去看。

    秋收结束,庄户人家有了空闲、又有了粮,嫁娶、盖房等事,就陆陆续续的排上了。

    天明村最大的热闹,就是刘家的大郎要娶妻了!

    刘茂是天明村的骄傲,年纪轻轻就考上了太学,说不得明年就科举得中,后年就当上宰相了!

    乡亲们看到刘茂,都热情地打招呼:大郎君,要大喜了啊!

    也有大娘打趣:大郎君,见过黄家女郎了吗?长得俊不俊啊?

    另一个说:那肯定俊,人家是主簿家的女郎呢!

    肯定俊,才配得上我们大郎君呢!

    刘茂被打趣得落荒而逃,想到即将过门的新娘子,心中麻麻痒痒的、脸上热热的。

    婚礼临近,刘家大手笔地请了两对滚床童子,刘植和董月明是自家人,另外还请了七郎和村长大牛的孙女。○

    丁氏上赵家请七郎做滚床童子时,笑着说:听说如今请七郎做滚床童子得排期,我们家的日子就有些赶,不知道排不排得上?

    周氏忙说:大郎君的喜事,我们七郎是必要去的。沾一沾郎君的喜气,让七郎也出息一些。

    周氏的话说得漂亮,又恭维了刘大郎,丁氏听得舒坦周氏虽是普通农户,说话做事就是体面,难怪能教出七郎这样好的孩子。

    七郎也很乐意去给刘大郎做滚床童子收的喜钱肯定比别家多。

    当然,他不是贪财的人,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刘茂是朋友啊!

    一有了空,他就去找刘大郎说话,听他说长安城的见闻。

    董月明、刘植、董昊对长安也很好奇,小娃娃们坐成一排,托着腮好奇地看着刘茂。

    刘茂看着弟弟妹妹们,微笑地讲着自己的见闻:长安城是在前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的,纵横交错二十五条大街,城中人口巨多、熙熙攘攘,各国各色之人都有。从清晨到日暮,从南到北,从中间到四方,喧嚣不绝、冠带繁华。

    刘植问:比益州还繁华吗?

    刘茂肯定地说:比益州还繁华!

    小娃娃们张口结舌,一时难以想象。

    益州在他们眼中,已经是天底下最繁华的地方。比益州还繁华?那是什么样的地方?

    半晌,七郎赞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我长大一些也要去长安。

    刘茂琢磨了一下七郎吟诵的诗,笑道:这形容很是贴切。阿全若是擅作诗,到京城参加诗会就有优势。我蒙萧家关照,出入文人雅士的诗会文会,可惜没有出色的作品,不能以此扬名。

    诗会文会好玩吗?小娃娃们立刻问。

    刘茂想了想,诚实地说:不怎么好玩没几个人是真的去玩的,都是借此扬名。作的诗词文章,也大多是早就准备好的,甚至还有请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