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涨涨见识。一方面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方面是想慢慢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书院,早日中举。?”顾应山说。
“科举要买笔墨纸砚,学堂也要钱,考中之前都要花钱,真是花钱如流水。你这游学还能边玩边赚钱,也算是自立了。”顾顺民摸了摸胡子。
顾应山大惊:“爹?您答应了?”
“也不是答应了,只是心疼你。你一向倔,想做的事情总是要做到。要是不答应你,不知道哪天你就跑哪里去了。”顾顺民其实哪里舍得儿子出外呢。
“爹,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爹。”顾应山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这让他更想出去游学,帮扶百姓了。
父子两个在后山竹林说了悄悄话,交心一场。从前面两个人进来,和家人们一起吃丰盛的午饭。
顾应山高兴地趴在凉席上小憩,脑神经很是兴奋。他盘算着出外的事,又想到了那些农民和小商人那样的普通人。
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压迫一向很重,哪怕朝廷重文轻武,免了有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身上的赋税及杂役,可正役没有免除。
而且有功名的人不愿意承受重税,把身上的压力全都转移到普通人身上去了。
普通人只好报团取暖,宗族势力更加强大。很多地方的宗族内部就像一个小社会,奖励和刑罚都有,所有族人最怕的就是被开除族籍,赶出村去。
唉,其实这样没什么用。大鼎朝存活至今已经两百二十三年了,已经是王朝末年了,说不定哪天就被北戎攻了。那时候大家都要死,报团还是得死。
当然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事,已经没人认为家里人都好好生产经营,好好过日子,生活就能蒸蒸日上。
普通人只想做太平犬,活下去。但腐朽的统治阶级,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对底层特别是农民的剥削只会越来越重,直到农民活不下去。
虽然谈不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顾应山承认自己只到过周围的几个镇子,只了解清河县。其他地方他从来没亲自走过看过。
他更加确信,读书是不够的,要是对现实情况一点儿也不了解,将来中举当官也不过是个被人蒙骗的昏官庸官。这可违背了顾应山想要当一个普通官员,过自己的小日子的意愿。
顾应山知道自己是靠着活过一次的自律才能考中秀才的,既然自律可以让自己考中秀才,那也能让自己在游学一年后,考入书院,继续求学,中举当官。
顾应山自己把自己说服了。
顾应山拉开门,看到爹午睡完准备去田里看长工带短工补种。“爹!”顾应山跑过去跟着爹,迫不及待地说:“爹,再过七天,我就要出远门了,这些天我要好好准备准备。”
“好好好。反正秀才游学的也不少,你爹我都听说了。你又有秀才文书,哪里都可以去,也没人敢欺负你。”顾顺民对读书人有种莫名的敬畏,他觉得儿子在外不出意外的话没什么意外。
“爹要不这样。”顾应山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爹,要不,我就在这十里乡里游学一年,后面两年再去找一个收钱少点的书院,认真备考。等我中了举人,咱们家的日子就要好过多了,弟弟就更有希望中童生了。”
“好好好,你弟弟一定能考中童生。咱们家也就是以前困难些,你有了功名,衙门里的人就不敢欺负咱,日子慢慢就好过了。咱们靠自己也能活下去活出人样来,不靠别人。”顾顺民高兴地拍拍儿子的肩,出门去了。
顾应山心绪起伏,回了房间,盯着书桌看。他一直把科举和现代考试联系起来,童生等于小升初考试,秀才等于高考,举人等于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进士等于硕博毕业论文答辩。
13岁考中童生后,他就开始紧张地备考。考中秀才的难度等于现代考好大学的难度,他完全不敢懈怠。
现在中了,紧张的心态还在,感觉突然休学一年挺怪的。不过,休学一年其实也没什么不对的,其他秀才也有不少去游学的,想靠这个增加自己考中举人的几率。
自己没什么本事,恐怕将来考试言之无物。现在了解民俗世情,对将来考举人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顺便帮帮百姓。
封建王朝基本上都实行愚民贫民政策,自己的知识肯定能帮上他们。
想通以后,只有一件事让他担心且没办法缓解:担心自己高分低能倒不出肚里的墨水。
顾应山脸色凝重起来,他不能忍受高分低能的自己。他重重握拳,决心要靠自己的本事办一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