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章 经济稳定(4/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让他耳目一新。

    朱标也是一副震惊模样,眼中闪烁着惊喜。他已看过夏白递上的奏章,原本并未太过重视,但经由对方阐述后,才发现账簿中竟然蕴含如此丰富的信息。

    甚至

    这些数据还能成为朝廷监察天下的工具。

    朱标心中一凛,默默将此想法记录下来,准备待空闲时召集众臣商议可行性。

    夏白神情严肃,续说道:“食盐只是其中之一,民生相关的方方面面,朝廷都应有所掌控,但目前大明的情况是,朝廷只垄断了生产环节,对流通状况却全然不知,这无疑形成了巨大的监管盲区。”

    “另外。”

    “道路、驿站等基础设施同样重要。”

    “大明的驿站,利用率实在不高。”

    “除了与递送公文,几乎完全不涉足民用领域。”

    “这种做法并不妥当。”

    “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驿站占据了全国最优质的道路,本应成为货物流通的核心枢纽,却仅发挥了很小一部分功能。若能将部分驿站转为商用,必将带来巨大益处。”

    “这对朝廷来说也是有力的支持。”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推动商业发展。”

    “朝廷掌控驿站,完全可以效仿‘盐引’的方式发行‘票引’获利,同时通过对各地商品流动的统计分析,掌握各地区货运状况、供需差异及流向等信息,从而大致了解天下的经济动态。”

    “至少有助于预估税收。”

    “防止地方偷漏税。”

    “而且贸易越活跃的地方,往往经济越发达。”

    “朝廷借此能够观察到地方的真实情形。如果某些地区的税收偏低,就可能表明存在隐瞒收入或偷逃税款的问题,朝廷可以据此展开调查;反之,若官员奏报某地治理良好,但经济表现,则说明这些官员有虚夸之嫌。”

    “商业数据并非孤立的数字,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就是最基本的民生信息。”

    “可惜陛下始终未曾重视这一点,甚至有意忽视乃至破坏这类信息源,使朝廷失去了一双重要的眼睛。若无别的途径获取地方实况,朝廷只能依赖地方官自行汇报,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