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章 早已察觉(1/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夏白点了点头,随即走向账房。方墨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依旧充满不解:为何夏白能够如此镇定?自己听到这个消息时简直欣喜若狂。思虑片刻后,他认定夏白一定早已察觉郭桓的异常之处。

    “果然是状元出身,气度与眼光果然与众不同。”方墨不禁由衷赞叹道。

    到达账房后,夏白开始仔细核对账目并整理数据。虽然三个月来的盐铺账目并不复杂,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但他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确认无误后,他将账目归档,并着手起草一份关于盐业未来发展的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至关重要,它不仅涵盖了盐业的发展前景,还详细阐述了未来的经营方向和目标。

    朱元璋出身贫农,对经济的理解较为肤浅,目光局限于短期利益,甚至有些急功近利,总想立刻见到成效,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

    朱元璋一生历经诸多艰难,却凭借一股非凡的“勇猛”精神硬扛过来。

    另一方面,

    朱元璋带兵之后一路顺畅。

    少有大败或惨败。

    朱元璋胜多败少,渐渐滋生出盲目的自信,甚至有些自我感觉良好。

    许多胜利其实源于他个人的临场决策,最终得以成功,这使得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而非采纳臣下的意见。

    毕竟他赢了!

    他无需听取臣子的建议。

    他靠自己的“独断专行”和“坚持己见”建立了江山,特别是在朱升、刘基等人去世后,他对自身判断力的信心达到了近乎狂妄的地步。

    这就是典型的刚愎自用。

    因为他过往总是对的,从未出错。

    在这种几乎不失误的情况下,即便他骄傲自满,也情有可原。

    朱元璋正是如此。

    在这种心态下,没人能说服他,因为大臣提出的建议未被验证为正确,而朱元璋过去的每一步都看似正确。

    两者对比,高低立现。

    只会视此为对他权威的挑战。

    不容轻视。

    因此这些年,凡是对朱元璋施政提出异议的大臣,大多被处死。

    夏白早已看透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