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思量,最终认定一个事实:朱元璋已经年迈。
朱元璋从血腥战场中崛起,本非惧死之人,但他忧虑的是自己生前未能完成的事务。
于是朱元璋焦急万分。
北伐不仅是稳固自身政治成就的方式,也是清除继任者道路上潜在的障碍。他对所有臣子都不信任,更不愿将这些大事托付给朱标或其他继承人。
他担忧朱标无法压制满朝的猛将悍臣。
因此,在他离世之前,必须将一切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彻底清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最初借胡惟庸一案清洗了浙东文官集团,如今又通过郭淮案重创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文官势力,几乎完全剥夺了李善长在朝廷的影响力,最终将这位有可能成为“司马懿”的人物彻底处置。
这是针对文官的行动。
武将也同样难逃厄运。
蓝玉、冯胜等人,即使后人认为若朱标健在蓝玉就不会丧命,但在朱元璋时代,这种说法本身站不住脚。
正如他偶然看到的一句话,用在蓝玉身上同样成立。
蓝玉虽无反叛之心,甚至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具备反叛的实力,拥有篡夺皇权的威望,这本身就是他的罪。
蓝玉与朱标有亲属关系,但与朱元璋毫无瓜葛。
朱元璋眼中只有朱家的千秋大业,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存在都将被清除。
只是当下残余的元军尚未消灭,蓝玉、冯胜等将领尚有价值,待残元势力削弱,不再对明朝构成威胁时,便是朱元璋挥动屠刀之时。
政治领域中不存在情感。
即便朱标健在,朱元璋也会采取行动。
朱元璋绝不能容忍明君在位而满朝皆是悍臣的局面。
夏白感慨一声。
从此大明将步入一段动荡时期。
君疑臣,臣惧君。
可惜朱元璋为后世精心布局,最终却走向了对立面。
他大肆文武官员,企图防止“明君在位而悍臣满朝”,然而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中,几乎每代都有悍臣专权。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试图限制大臣权力,确保皇权至高无上。
但后来出现的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