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科考(5/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文风式微并非一日之寒。自从元朝统一全国以来,“南北隔阂,典籍不通”的局面便已形成。

    追溯更久远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华夏的文化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而北方因长期战乱,学术传播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在朝不保夕、生存尚且成问题的环境下,谁还有闲情逸致去钻研学问?

    若非江汉一带的赵复等南方儒者有意将理学向北推广,北方的文化恐怕早已彻底凋敝。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敏锐察觉到这一现象。

    因此多次下令将‘四书五经’赐予北方,并多次命令吏部从南方调派学官北上,甚至特别颁布了适用于南北的《大诰》。

    然而收效甚微。

    朱元璋发现南方文化过于强大,而北方屡经战乱,文脉衰弱,于是干脆暂停科举十年,试图让北方自我恢复。

    但夏白清楚,这样的恢复只是表面功夫,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北方历经长年战火破坏,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南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朝廷给予再多支持,想要在教育和文化上追赶南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者,

    明朝初期本质上是一个南人掌权的政权。

    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以南方为根基,尤其是大部分官僚出身于江南,这些官员自然会对南方利益更为关注。

    朱元璋虽然在统一后有意抑制南方势力,但这只是治标之举,要想真正实现南北平衡,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夏白深深吸了一口气,严肃说道:“如今我们已成为举人,未来大多也将成为大明官员,身为官员,理应以天下百姓为念。”

    “如果今后科举只录取长江以南的南人,而没有长江以北的北人,那岂不是意味着大明只剩半个江山。”

    “陛下当年起兵时,高呼的口号正是驱逐异族,复兴中华,确立纲常伦理,拯救黎民百姓。”

    \"复兴中华,难道仅限于长江以南,而将长江以北排除在外?\"

    \"长江以北历经战火,的确各方面都不如南方,但复兴北方的生计与发展,不正是我们大明官员的责任所在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