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洪武十八年(2/7)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能昂首挺胸地立于世间,这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以鲜血铺路换来的成果。

    这一切来之不易。

    他绝不会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就妄自菲薄,更不会甘愿沦为旧时代的爪牙,助纣为虐。

    他做不到这些。

    他也明白得很。

    只要顺利回答完最后一场的“策问”,他便能在此次科举中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成为大明的官员。

    自从洪武十七年《科举成式》颁布之后,中国的科举制度便彻底进入了八股文的时代。

    他在会试中的前两次考试里,已经完成了三篇《四书》、四篇《五经》和一篇以“诏诰表”形式写成的文章。

    据他所知,自今年起,天下科举对最后一场“策问”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人们更关注的是第一场的八股文。

    “策问”的好坏只是锦上添花,只要文章通顺无误,进士及第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确实渴望入仕,但明朝的官职并非他心中理想的官职,这与其说是为官,不如说是在为朱家充当奴仆。

    他的脊梁是由无数浴血奋战、以生命筑起的,绝不能因权势而弯曲。

    若贪图名利,便会失去自我。

    即便怀揣造福苍生的抱负,也难免被旧时代的污秽侵蚀,最终沦为其中的一部分。

    失去尊严或许能换来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但这样的人终究不过是封建制度下的走狗,一生都抬不起头。

    他与宋濂截然不同。

    历史上,宋濂屈服了。当他写下《送陈庭学序》时,他的命运便已注定。

    既然歌功颂德,“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安定,四海归一”,又怎能坚守初心呢?

    朱元璋需要的不只是宋濂这样一个文坛领袖,更是他手中的一把利剑。

    而他有自己的信仰。

    他拒绝跪拜,也不愿为奴。

    他作为当代的脊梁,承载着太多的期望,背负着无数热血与牺牲,也寄托着未来世代的深切期盼。

    他放下笔,抬头望向高墙。

    庄严的高墙上,透过窗户洒入一抹红色的阳光,这鲜红的颜色在这压抑的考场里显得尤为醒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